智慧19(1 / 1)

论语64个人生智慧 张瑞 1701 字 2个月前

不拘小节才能有突破

【原文】

子夏曰:“大德不踰闲,小德出入可也。”

【解析】

子夏说:“人在大的节操上不能超越界限,在小节作风上有些出入是可以的。”这句话提出了大节小节的问题。儒家向来认为,作为有君子人格的人,他应当顾全大局,而不在细微末节上斤斤计较。

普通的人都拘泥于小节小利来处理自己的事务,这常常使他们得小而失大,而真正有所作为的君子从来都是从大节大义着手来处理那些至关重要的事情,这虽然使他们常常遭到有些人的误解,但也正是这样,他们才能成就自己非凡的事业,做成利国惠民的事情来。管仲的故事就充分地说明了这一点,这也是伟大的教育家孔子把他当作仁者的缘故。

春秋时期,鲍叔牙和管仲是一对好朋友,一起打过仗,一起做过买卖。齐国发生内乱以后,公子纠和小白兄弟俩争夺王位。鲍叔牙辅佐小白,就是后来的齐桓公;管仲帮助哥哥纠。两个好友就这样各为其主,进入势不两立的政坛。在这场争夺王位的斗争中,管仲曾射过公子小白一箭,差一点结果了他的性命。后来,公子小白夺得了王位,鲍叔牙也就成了齐国的有功之臣,而管仲和公子纠却逃到了鲁国。齐国便派大军进攻鲁国,要求鲁国杀死公子纠,交出管仲。当时是齐强鲁弱,鲁国只好答应。

鲁国有一个大臣叫施伯,鲁庄公因为以前未采纳他的意见,打了大败仗,从此凡有大事必跟他商量。施伯劝鲁庄公说:“公子纠已经杀死了,要想办法和齐国商量一下,把管仲留下敬为上宾。如果事情不成,就杀了他。这个人是天下的奇才,他活着回去一定会受到重用,这对鲁国来说是一个大威胁,鲁国就会受到齐国的欺侮。”

齐国的一个名叫公孙隰朋的人,正在鲁国出使,便以使者的身份急急忙忙拜见鲁庄公,说:“管仲差一点射死我们的国君,国君对他恨之入骨,准备亲手杀死他,以报仇雪恨。你们不必杀他,否则我回去就没法交差!”

鲁庄公听信了他的话,就把公子纠的头用盒子封好,把管仲装进了囚车,一起交给公孙隰朋。原来,公孙隰朋在齐临行时,鲍叔牙就嘱咐他:“一定要把管仲活着接回来,要准备起用他;如果鲁国要杀他,你就提起管仲曾射大王一箭之事,鲁庄公一定会相信。”

管仲就这样坐着囚车向齐国走去,他知道这是鲍叔牙救他的计策,但是又非常恐慌,虽然鲁庄公放了我,施伯可是个厉害人物,他会劝鲁庄公反悔,一定会有追兵前来杀我。想到这里,尽管是暮春时节,管仲却满头大汗,心急如焚,连连央求士兵们快一点走。士兵们走得筋疲力尽,很不耐烦,越走越慢。管仲忽然大声说:“来,我教诸位唱支歌!”随后便引吭高歌:

黄鹄啊,黄鹄啊,

关在笼里不飞不叫,

天高地阔不得自由,

引颈长号泪如雨飘!

黄鹄啊,黄鹄啊,

凌空展翅的天骄,

一朝破笼冲云霄,

劝君助力不会徒劳!

士兵们也随着边唱边走,精神振奋,不知不觉中加快了步伐。鲍叔牙见到管仲,如获至宝,立刻命令打开囚车,亲热地打招呼。

管仲感激地说:“不是你的计策,我就逃不了杀头之祸。今天是我的再生之日!”

鲍叔牙哈哈大笑:“我还要向大王推荐你呢!”

管仲悲愤地说:“我不能帮助公子纠得到王位,又不能舍生取义,本来就很亏心,怎么能帮助公子纠的仇人?公子纠在黄泉之下也会嘲笑我!”

鲍叔牙说:“成大事的人不计较小的耻辱,大英雄不拘小节。你有治理天下的才能,但是没有遇到好机会。我们的大王是个有大志、有远见的人,如果你能辅佐他,一定会成就霸业。那时,你会誉满天下、名扬诸侯,为什么却要守匹夫之节,做没有意义的事呢?”一席话把管仲说得无言可对。

鲍叔牙见到齐桓公,先吊丧后祝贺,把齐桓公搞糊涂了,问:“你为谁吊丧?”

鲍叔牙说:“公子纠是你的哥哥,大王为国灭亲,是不得已而为之,怎么能不吊丧?”

“有道理,你又为什么向我祝贺?”齐桓公问。

鲍叔牙说:“管仲博古通今,有经天纬地之才,匡国济时之略,是天下的奇才,今天我已把他请来,祝贺你得到一个贤明的相国。”

齐桓公怒气冲冲地嚷了起来:“管仲差点要了我的命,我怎么能重用他呢?我恨不得吃他的肉,扒他的皮!”

鲍叔牙诚恳地说:“当大臣的各为其主,您无须用这件事来责怪他。再说您如果能用这样的仇人,天下的贤能之士听说您尊敬贤士,不计私仇,都会来投奔的。”

齐桓公的气消了下去,但还是说:“我了解你,拜你为相国,管仲只能当副手。”

鲍叔牙说:“您如果只想治理齐国,不打算建立霸业,有我就能凑合;如果您打算建立霸业,就一定要重用管仲。他在许多方面比我强:他善于安抚老百姓,会取信于民;能治理好国家,妥善地制定各种法令;指挥军队,士兵没有人敢后退。”

齐桓公听完之后,神气十足地说:“好吧,我尊重你的意见,把管仲叫来,让我亲自考问考问他,看他有多大的本领!”

鲍叔牙气得涨红了脸,高声说:“国事重于私,难道大王就这样‘礼贤下士’吗?对待一个相国之才,怎能像使唤仆人一样?轻视相国也就是轻视君王。大王一定要用隆重的礼节请管仲入朝!”

齐桓公采纳了鲍叔牙的建议,选择了吉日,亲自把管仲迎进王宫,赐座求教。他们谈了三天三夜,越谈越投机,毫无倦意。齐桓公恳切地说:“我决定拜你为相,你看怎样?”

管仲坚决推辞。齐桓公自省说:“我爱好打猎,还贪恋女色,这是影响建立霸业的。”管仲回答说:“这是小事,没有关系,君王不能成大业的主要毛病,一是不能识贤能;二是知贤不用;三是用贤而不信任;四是用贤又参之以小人。我知道,建立大厦不能只靠一根栋梁之材;浩瀚的大海不能只靠一条河流之水。大王如果要拜我为相国,请用五个杰出的人!”

齐桓公问:“这五个人是谁?”

管仲说:“公孙隰朋善于管理官吏,公平升迁;宁越善于管理农业;王子成父善于指挥军队作战;宾须无能够明察狱讼;东郭牙刚直不阿,能够犯君颜进谏。大王用这五个人,使之各居其位,我才服从你的命令,为齐国建立霸业出力。”

于是,齐桓公拜管仲为相国,将管仲所推荐的五个人一一拜官,各治其事。并尊管仲为仲父,通告百官:“国家有大事,先告诉仲父,然后再告诉寡人,重大的决定由仲父裁决。”

管仲被拜为相国,而鲍叔牙则甘心当了好朋友的副手。后来,管仲果然运用他的才智,帮助齐桓公成为“春秋五霸”的第一个霸主。

真正有所成就的人从来都是不拘于小节小利,而是着眼于大节大义这个方向来调整自己人生的路标的。因为这样才能真正做到利国利民,从而也有利于自己的宏图伟业!

过于拘小节,人的思维就会狭窄,就谈不上创新。虽然它不是一条真理,但在有些时候,确实有一定的道理。

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个负责销售的普通职员突然接到一个十万火急的信息,必须马上通知生产部门,否则会给公司带来巨大损失。按公司规定,这类通知必须由经理以书面形式下发。可经理在哪里呢?外出有事,并不在公司。于是这个职员在通知书上签下了经理的名字,交给了生产部门。

按该公司规定,他的这种行为应被辞退。于是他在通知发出后,将辞呈放在了经理的桌上,并说明原委。

经理了解情况后,给他的答复是“不同意”,并告诉他,有两种职员是任何企业都不想雇用的,一种是从来不听从命令的人,另一种是只听从命令的人。他不属于这两种。

拘泥小节的人,人称之为“小职员型”的人。这种类型的人,只能反复从事自己熟知及经历过的事。一个人若真如此,虽生活舒适却不能从其中求取任何进步,也不能得到赏识的机会,三年如一日,过着虽安稳却枯燥无味的生活。

面对激烈的竞争,想成大事的男人必须寻找新的突破口,独辟蹊径,才能在诸多竞争对手中脱颖而出,找到真正属于自己的世界。当一个人为了创立专注于求新求异求变时,他哪有心情顾及到“小节”方面的事情呢?

一位《纽约时报》记者在追踪了比尔·盖茨和网景公司电脑神童马克·安德林等人的“暴发”历程后发现,盖茨之类的人物正是依仗他们的创造力,从而攀上世界富豪的群山之巅。但是,据我们所知,盖茨是一个着眼于大事、不拘泥小节的典型人物,尤其是在初创业时,他经常领着员工加班加点,头发蓬乱、两肩头皮屑、在地板上睡觉,对个人生活毫不在意。

分析人类的能力,显在的部分微乎其微,潜在的部分却大得出人意料,长久隐藏于内层深处,如同一只睡狮,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因此,不妨以大处着眼的魄力与远大的胸襟、宽阔的视界,向琐碎陈腐的日子告别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