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世之道当灵活
【原文】
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解析】
孔子杜绝了这四种毛病:他不凭空猜测,不绝对肯定,不拘泥固执,不自以为是。应该说“绝四”是孔子的一大特点,这涉及人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念。人只有首先做到这几点才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
人生就是无常,无常就是人生。只要活着,就有生老病死,七灾八难。何况你还是世俗中人,时而风云诡谲,变幻莫测;时而礼崩乐坏,瓦釜雷鸣;时而高岸为谷,深谷为陵。你身不由己,一会儿波峰,一会儿波谷,那是再正常不过的了。
正常的事却各有各的处理方式。孔子列举了三种:一种是不降其志,不辱其身。伯夷、叔齐就是这样,他们生当殷周交替之时,不愿昨天是殷人,今天就成了周人,所以逃到首阳山,靠挖野菜度日,有人告诉他们野菜也是周朝的,他们便绝食辟谷,终于饿死。一种是降志辱身。孔子把少连、柳下惠列入其中。少连的事迹已无从考证,柳下惠在鲁国做官,因为不肯牺牲原则苟且取宠,所以三次上台三次下台。别人劝他,既如此,何不离开鲁国?他回答说,如果不能牺牲原则,不会奉承拍马,到哪里去不是被罢官?如果会的话,又何必离开父母之邦?但无论怎样被传来呼去,升来黜去,他始终“言中伦,行中虑”,不为保全地位而放弃原则。一种是隐居放言。正如虞仲、夷逸,干脆隐居山林,独善其身,不和你玩了,但该说的话还要说,而且“身中清,废中权”。当然,还有四种,那就是见风使舵、见利忘义、卑躬屈膝、舍义取宠、卖友求荣之人。看来,孔子不屑去谈论他们。
对待他们的做法,孔子认为都有存在的理由,但孔子却不奉为圭臬。孔子的态度是:“毋意,毋必,毋固,毋我”,“无可无不可”,“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天下事有定理,但无定形。面对诸多无形之事,只要怀抱定理,该做便做,不该便不做,怎么合适怎么做,怎么恰当就怎么做。正如毛泽东教育干部时说的,要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和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假如一条道走到黑,那么天亮也找不到光明大路。比如伯夷、叔齐守节固然可敬,迂腐却也可惜,你就不问问人心向背吗?比如柳下惠,反复受辱,无法行道,为什么就不信奉“树挪死人挪活”的道理?比如虞仲、夷逸,远离尘嚣,逃避责任,空怀绝技,是不是太拘谨了?
孔子就很灵活。公山弗扰是个叛贼呀!为人所不齿。他要邀请孔子前往扶政,“子欲往”,子路很不高兴,孔子和颜悦色地说,只要能复兴周礼,我才不在乎他是什么人呢!南子是卫国国君卫灵公的夫人,妖艳****,臭名昭著,她召见了孔子,子路不禁大怒,而孔子却很坦然:我又没什么越轨举动,我为什么不能推行自己的主张?佛肸也是一个脑后有反骨之人,他也要召请,子依然“欲往”,子路又发牢骚,孔子幽默地说,我难道是个匏瓜,只能挂着不能吃吗?尽管最终孔子未能成行,却也反映了孔子“无可无不可”的态度。唐宋八大家之一的韩愈,仕途开始之时很不顺利,但为了实现自己的抱负,依然投靠于奸佞之辈京兆尹李实,而被提拔为监察御史,为百姓做了很多好事。
孔子欣赏公冶长的“邦有道,不废;邦无道,免于刑戮”的处世之道,欣赏宁武子的“邦有道,则智;邦无道,则愚”的为政智慧,欣赏璩伯玉的“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可卷而怀之”的洒脱达观。他自己也说,“用之则行,舍之则藏”,“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但孔子的“藏”是为了更好地“行”,“隐”是为了更好地“见”。灵活是有原则的,比如高考就得按分数,灵活就会乱套。比如体育比赛就得按规则,灵活就会作假。比如工程就得按标准,灵活就会出现“豆腐渣工程”。比如手术就得按程序,灵活就会出事故。比如收费就得按规定,灵活就是乱收费。比如犯法的人就得绳之以法,灵活就是徇私枉法。这些原则如同核按钮,是碰不得的。孔子的真意是,为了道德,为了理想,在行为方式上,一切从实际出发,不固执,不偏狭,不妄为。有了这些,还怕时间不给你一个好的答案吗?
人生应该坚持理想与原则,但在行为方式上,却需根据实际情况加以变通灵活,这样方可与时俱进,更好地实现理想与坚持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