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18(1 / 1)

学会爱憎分明的立场

【原文】

子曰:“惟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解析】

孔子的意思是说:“只有有仁德的人才能(正确地)喜爱人,憎恨人。”

任何一个有点智慧的人,都有自己的善恶观,都会区分什么东西是善的,什么东西又是恶的;这件事为什么这样做是应该,而那样做就是不应该的,等等。

在秦末项羽的起义军中,有一员英勇的战将叫季布。季布最讲信誉,凡是有人恳求他,他一旦承诺,必然完成。所以在楚霸王的军队中,流传一句话:“得千金易,得季布一诺难。”

在楚军与汉军作战时,季布为将军,有几次带兵把汉王刘邦围困住,使刘邦败得很狼狈。但最后垓下一战,霸王自刎于乌江之畔,刘邦取得了胜利。

刘邦做了皇帝后,一想起当年被季布围困的窘迫情景便十分生气,于是下令全国,通缉季布,能抓到季布的赏千金,有谁匿藏就灭三族。由于季布在江湖上的信誉,还是有人冒灭族的危险,把他隐藏起来。

季布化装为奴隶藏起来后,被卖到鲁地一个姓朱的侠客家。朱氏认出了季布,假作不认识,把季布安排在地里干活。但对儿子说,种田的事你听这个奴隶的,吃饭时叫他和你一桌吃,不要看不起他,更不准虐待他。把一切都安排好后,朱氏便到京城,找到早年江湖上的朋友夏侯婴。夏侯婴同刘邦一同起义抗秦,多次立下战功,现在已经是汉朝的大将。朱氏与夏侯婴在叙旧中谈起了季布。

朱氏说:“季布犯了什么大罪,皇上这样急迫地悬赏要捉住他?”

夏侯婴解释说:“季布为项羽大将时,几次围困皇上,使皇上狼狈败去。皇上心里很怨恨,所以一定要捉住他,以消心头之恨。”

朱氏又说你看季布为人如何?

夏侯婴对老朋友尽吐自己内心的真实看法,直言不讳地说:“季布是条好汉,一言九鼎,对朋友够义气。”

朱氏进一步说道:“当年刘项两家夺天下,手下大将各为其主,季布围困皇上,打败刘家的军队,是一个将军的职责。现在项羽失败,皇上胜利了,难道要杀尽项羽所有的部下吗?现在皇上初得天下,应向全国示以宽厚,得到全国的拥护,怎么可以为了个人的恩怨而急着捉拿得罪过自己的人呢?这岂不表示皇上的心胸不宽广,难以容人了吗?”

夏侯婴被朱侠客说得频频点头。

朱氏继续说:“季布是一员战将,能攻善战,在江湖上声誉也好,如果被皇上逼急了,他会做出些事来的。譬如他可能向北投向匈奴,或向南投向南越王。皇上为了个人恩怨把一个战将逼到敌国去,不是心胸太狭窄了吗!怎么像一个皇帝啊!”

夏侯婴觉得朱氏说得有理,同时也察觉出来,季布可能就隐藏在朱家。便说:“朱兄,你要我做什么?”

朱氏说:“为了国家的利益,你找个机会给皇帝建议,赦免季布吧。这有利于提高皇上的威望。”

夏侯婴答应了他的请求。过了不久,皇帝果然下令赦免季布,撤销了追捕令。

又过了些时候,皇上召见季布,并任命他为郎中,后来季布又被任命为河东太守。

从朱氏、夏侯婴、刘邦三人对季布的态度可以看出,惟有朱氏扮演了一个“能好人,能恶人”的仁者角色。他对季布好恶的评价,最为客观公正,最符合国家利益,所以他的意见能左右夏侯婴和刘邦。特别是他的意见实际上符合刘邦的最大利益,所以最终为刘邦所接受。当然,刘邦作为一国的君主,能从善如流,改正错误认识,也是难能可贵的。

虽然喜恶是人的一种自然情感,但仍应该有理性的判断才行,而谁才能有正确的理性判断呢?孔子说“惟仁者能”,仁是区分善恶的标准。只有仁者才能清楚地辨别是非、善恶,采取鲜明的态度,真正做到爱憎分明。

可见,能挺身而出,明辨善恶者,必须要具有极大的道德勇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