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17(1 / 1)

论语64个人生智慧 张瑞 1812 字 6个月前

不因小利而失大义

【原文】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解析】

孔子说:“君子懂得大义,小人只懂得小利。”“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是孔子学说中对后世影响较大的一句话,被人们传说。这就明确提出了义利问题。孔子认为,利要服从义,要重义轻利。

“舍生取义”是君子的做人准则之一,历史上有许多先人正是这样做的,文天祥、谭嗣同都是令人景仰的大义君子。而在今天,也许不需舍生才能取义,但在这物欲横流的社会,每个从政者应练好“内功”以防“糖衣炮弹”,勿以小利而失大义。春秋祁黄平公“忍所私以行大义”,才是现在每个为官者正确的义利观。但反其道而为者是否仍层出不穷呢?看看古人先哲的作为吧。

刘悝是东汉章帝的曾孙,质帝时被封为勃海王。延熹八年(165年)因犯谋逆之罪,被贬官。当时正是桓帝时,中常侍王甫在朝中权势极大。刘悝为了恢复勃海王之位,对王甫许愿,说只要帮助他恢复王位,他就以五千万钱相报。王甫还未来得及活动,桓帝就死了。因为刘悝是桓帝的弟弟,所以桓帝特留下遗诏,恢复刘悝的勃海王之位。这个巧合,使王甫将不费力白得五千万钱。

不料刘悝知道了自己王位的失而复得不是王甫的功劳,便毁弃前约,一文钱也没给他,王甫从此对刘悝怀恨在心,暗地里寻找他的过错。桓帝死后,灵帝继位。灵帝继位时,朝内外就流传说,刘悝认为自己应该继位,他对灵帝继位非常不满。王甫便开始利用这个流言为刘悝罗织罪名。

当时朝内还有两个人也很骄横,一个是中常侍郑飒,一个是中黄门董腾。他们与朝内外权势互相交结,结党营私。这两个人都与刘悝关系极密。王甫便密告司隶校尉段颖,说郑飒图谋不轨。熹平元年(172年),郑飒被逮捕入狱。王甫又让尚书令廉忠诬陷郑飒等图谋立刘悝为帝,大逆不道。灵帝于是下诏,让冀州刺史将刘悝收监审讯。刘悝被逼无奈,自杀。其妃妾11人、子女70人,使女24人皆死于狱中。

相反,苏武却不因小利而失大义,他的这种坚贞不屈的精神饱受人们的赞扬。

汉武帝太初四年(前101年)冬,匈奴单于病死,国人立其弟且鞮侯为单于。且鞮侯因怕汉朝乘新立之机来攻,遂对众臣说:“我乃儿子,怎敢敌汉?汉天子本是我的丈人。”并下令将原扣押在匈奴的汉臣,一律派使臣护送归国,且奉书求和。

天汉元年(前100年)正月,汉武帝因感匈奴单于诚意,也将被押匈奴使臣释出,派中郎将苏武持节送归,并令武携带金帛,厚赠单于。苏武,字子卿,杜陵(今陕西西安市东南)人,为故子陵侯苏建之子。时与兄弟同为朝中郎官。苏武此次奉命出使匈奴,心知前途未卜,特与家人告别,率副中郎将张胜、从吏常惠,及兵役百余人,离都北行。

苏武一行到了匈奴,见到了且鞮侯,转达了武帝的问候,赠送了金帛。且鞮侯并非真心与汉议和,只不过借此缓兵,以寻机后图。他见汉帝中计,不由傲慢起来,对待汉使礼貌不周。苏武至此,也只好忍耐,公事办完,便告辞退出,留待遣归。谁知就在这几日,出现了一件意外之事,使苏武等人被困匈奴近20年。

在苏武未出使匈奴之前,有一长水胡人之子卫律,与协律都尉李延年相好。李延年便将其推荐给武帝。武帝见卫律通晓胡事,便命其出使匈奴。不久,李延年因罪被囚。卫律在匈奴得知,因怕株累,竟背汉降胡,被匈奴封为了灵王。卫律有一从人虞常,虽随律降胡,但心中颇为不愿。时还有一昆邪王姐之子缑王,前从昆邪王归汉,此时与赵破奴等人同困匈奴,心情也同虞常一样,二人遂成知己,欲谋杀卫律,劫持单于母阏氏,一同归议。凑巧张胜来到匈奴。虞常本与张胜相识,乘探望之机与胜私谋道:“闻汉天子甚怨卫律,常能为汉伏弩将其射杀,还望赐教!”张胜听后,一心争功,瞒着苏武,当即应允,并以货物相助。不久,且鞮侯单于出猎。缑王、虞常认为有机可乘,便招集党羽70余人,准备发难。不料其中有一人贪生怕死,乘夜将此事报告了单于子弟。单于子弟立即调兵围捕,缑王战死,虞常被擒。且鞮侯闻报,也星夜赶回,立命卫律严审此案。

张胜见事已败露,怕受诛杀,这才将事情始末告诉了苏武。苏武听后,大惊,说道:“事已至此,必连累于我,若被匈奴捕审,岂非更有辱国家?不如早图自尽。”说着拔出佩剑,便要自刎。亏张胜、常惠将宝剑夺住,苏武才得无恙。苏武无奈,只盼虞常不要供出张胜。哪知虞常连遭酷刑,坚持不住,竟将张胜供出。卫律将供词录示单于。单于见后,立召贵臣,议杀汉使。当时左伊秩訾劝道:“汉使若直接谋害单于,也不过死罪,今尚不至此,不如赦其一死,迫他投降!”单于听后令卫律往召苏武。苏武闻召,对常惠道:“屈节辱命,即使得生,还有何面目再回汉朝?”说着,拔出剑来,向颈上挥去。卫律见状,急忙上前把住苏武双手,但剑锋已着脖颈,血流满身,苏武已昏死过去。卫律忙令召医生。及医生赶来,见剑锋尚未伤到喉管,经半日抢救,苏武才清醒过来。卫律见苏武已无危险,便令常惠好生看护,自己回报单于。

单于听后,也颇为苏武气节所感动,一面派人问候,一面下令将张胜收入狱中。

数月后,苏武颈伤痊愈。且鞮侯便令卫律将苏武请到庭中,并将虞常、张胜从狱中提出,当场宣布:虞常死罪,立即拉出斩首。又对张胜道:“汉使张胜,谋杀单于近臣,罪亦当死,但若旨归降,尚可赦免!”说着,卫律上前,举剑欲砍张胜。张胜见状,慌忙伏倒在地,连称愿降。卫律冷笑数声,转身问苏武道:“副使有罪,君当连坐。”苏武道:“本未同谋,又非亲属,怎能连坐?”卫律又举剑试武,苏武仍神态自若,面不改色。卫律见后,又将宝剑收起,和颜劝苏武道:“苏君,律前负汉归匈奴,幸蒙大恩,受爵为王,拥众数万,马畜满山,富贵如此。苏君若肯投降,定与卫律相同,又何必执拗成性,自寻死路呢?”苏武听后摇头不语。卫律接着说道:“君肯因我而降,当与君为兄弟;若不听我言,恐不能再见我面了!”苏武听了此语,当即怒道:“卫律!你为人臣子,不顾恩义,叛主背亲,甘降夷狄,有何面目见我?且单于令你断狱,你不能秉公而断,反欲借此挑拔两主,坐观成败。你要想想,南越杀汉使,屠为九郡;宛王杀汉使,头悬北门;朝鲜杀汉使,即时诛灭。独匈奴尚未至此。你明知我不肯降胡,还多方胁迫,我死不要紧,恐自此匈奴祸至,到时,你能幸免吗?”一席话,骂得卫律张口结舌,又不好擅杀苏武,只得往报单于。

单于闻后,更加敬重苏武,降武之心更加强烈,遂令将苏武囚于大窖之中,不给饮食。时天下大雪,苏武食雪嚼旃,才得数日不死。单于疑为神助,乃徙武于北海上(今贝加尔湖),令其牧羝。羝系公羊,怎能产子。但单于说直到羝羊乳子,方可释归。又将常惠等分置他处,不能与苏武相见。可怜苏武身处荒野,没有食物,只得掘野鼠,觅草籽充饥。尽管如此,苏武仍未忘使命,持着汉节,在匈奴过了一年又一年,希望有一天能重返故土。

汉昭帝始元二年(前85年),匈奴狐鹿姑单于病死,遗命立弟右谷蠡王。而阏氏颛渠与卫律密谋,匿起遗命,竟立狐鹿姑幼子壶衍鞮为单于,召集诸王,祭享天地鬼神。右谷蠡王及左贤王等,不服幼主,拒召不至。自此,匈奴国力渐衰。始元六年(前81年),匈奴颛渠阏氏恐内乱外患相继而来,派使臣前往汉廷和亲。汉廷也遣使来胡,提出只有匈奴释归苏武、常惠等人,方准言和。此时,苏武已困匈奴19年,对外边之事,知之甚少。

汉使向匈奴索还苏武。胡人谎称苏武已死。多亏常惠得知消息,设法说通胡吏,得以见汉使,说明了真情,且附耳献了一计。汉使听后,连连称善。次日,汉使又往见壶衍鞮,指名要索回苏武。壶衍鞮道:“苏武确已病死。”汉使闻后,怒道:“单于休得相欺,大汉天子在上林中射得一雁,雁足上系有帛书,乃是苏武亲笔,言其正在北海牧羊。今单于既要言和,为何还要欺人?”单于闻言,顿时失色,对左右道:“苏武忠节,难道还能感动鸟兽?”不得已只得向汉使谢罪道:“苏武果真尚在,我释他归国就是了。”汉使乘机再索常惠、马宏等人,壶衍鞮一一答应释归。

不久,苏武被从北海召回。始元六年(前81年)中,苏武、常惠等九人,随汉使返回长安。苏武出使匈奴时,年方四十,至此须眉皆白,但手中仍持着汉节,旄头早已落尽,都人见了,无不称赞。及见了昭帝,交还使节,又奉命往拜了武帝庙。不久,昭帝下诏,拜苏武为典属国,赐钱二百万,公田二顷,宅一所。

苏武受武帝所遣,出使匈奴,因受张胜参与谋杀卫律的牵连,被困匈奴19年。在这19年间,他经受住了匈奴的逼降、诱降,经受住了恶劣环境所造成的饥饿、寒冷、孤独,始终保持住了使节的尊严、忠君爱国的气节。这种气节虽带有一定时代的局限性,但其精髓,却是我国优秀文化传统的核心,也是我们中华民族繁衍生息,虽久经磨难,但始终屹立世界民族之林的根本精神。正因为如此,“苏武牧羊”的故事历代流传,直至今天。

苏武在匈奴受了19年的磨难。19年中,他一直没有丢掉标志自己身份的“节”。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身份,每个人都有一根“节”,然而,是不是每个人都始终将其保持住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