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多数时候,生活的真相根本经不起推敲,细看全是窟窿。
这个话题的启发,源于一次办公室内的讨论。两名上海女同事把一名直男同事“杠”得有点崩溃,我解围说:“散了散了,都下班了。”其中一名小仙女还是不依不饶地追着已经在收拾东西的男同事,摆出了“放学后别走,我们大战三百回合,你快来认同我的观点”的架势。
我们办公室因为要经常讨论项目,所以讨论过程会很“杠”,是很正常的事情,因为项目要讨论得透彻,穷尽可能。大家不欢而散之后,我在思考的问题是:沟通可不可以更顺畅?“杠”是不是沟通的要义?他们貌似在探讨一个项目,可是沟通氛围确实不那么舒适,以至于男同事下不了台,吼起来了。关键项目讨论的结果就是——IP不就是个P吗!没有任何所以然。
这个问题我思考了两天,我怕我认知太局限。就在朋友圈发起一个话题——大家怎么看待“杠精”?杠精本精,喜欢被杠精虐的,不喜欢被杠精虐的都出来聊一聊。
有几个很有意思的观点,拿出来品鉴一下。
热心市民王女士说:“杠精在杠的时候,只有想赢这一件事,别的都不重要。”
健忘村的小聋瞎说:“受不了被杠精虐,只要是张嘴,哪怕是打个哈欠他们都想让我关麦!”
某个娱乐圈的人说:“呵呵,这个话我就不爱听了。什么叫杠精?表达不同意见就不行了吗?哼,小野酱你膨胀了,已经取关,再见!”
王×悦说:“我常是被虐的,因为脑子慢,一般不接杠,有时候接杠是为了训练思维逻辑,到了没有逻辑可讲的时候就撤了。然后,私下里还会复盘一下,下次再遇到类似情况可以怎么一杠打翻对方。就事论事,不出现对人的攻击,就不影响情绪。”
晶晶姑娘说:“顿时觉得哪里来的这么多有人生没人养的家伙。”
我发起话题的当下,我也在反思我是什么样的。想想自己也蛮喜欢抬杠的。可是,抬杠究竟是不是沟通的要义?是不是一定要站在某种认知和价值观的高地,去让别人一定要认可自己的观点?如果不被认可,这个嘴炮仗便不算是赢。可是,即使赢了又能怎么样?内心暗爽,哇,我怎么这么优秀,又让世界上多了一个认同者?是某种优秀感的即时兑现吗?还是什么?
以前我做培训师的时候,我大概就干一件事:你别说,你听我说,我说的都是基本正确的。后来,出书后去做一些分享,我常常心怀感恩地说:“感谢你们突破了物理空间的限制,来听我叨叨,感谢你们没有曲解我说的意思,感谢你们包容我当下认知的局限,去聆听我的过往的点滴。”
我常常觉得大家在沟通事情的时候,是不能够包容每个人都有认知局限性这件事的。因为,每个人的关注点一定不一样。你看过这本书,我没看过;你喜欢一个我没有听过的歌手;你是学IT出身的,你的思维是if not,我是学艺术出身的,我就是色彩线条感性认知,喜欢杠的人,或者喜欢占领认知高地的人,常常会说:“哎呀,你连这个都没有听过啊?!你连这个地方都没有去过啊?!”
几年前看过一本书叫《非暴力沟通》,暴力沟通就是来源于人们的道德评判,就是人们按照自己的道德标准主观要求他人。当你把要求变成语言时,就是暴力沟通。比如,你们常见的,父母拿到自己孩子的成绩单,脱口而出“你怎么考这么差,你看看隔壁的×××,你怎么就不能像他一样啦!”比如,杠精们常说的,难道只有我一个人觉得××××不行吗?书中说我们要做到非暴力沟通,摒弃偏见、傲慢和想羞辱对方的冲动,发自内心的以平等的心去沟通,要在沟通中,表达事实,体会和表达感受,体会需求,提出要求。
作者反复提到了要体会和表达感受,要体会再去表达,可见在沟通中共情性是非常重要的,在很多时候沟通首先是要做到悦人悦己,更高级别的沟通可能是渡人渡己。
另一层更重要的是,如何把我脑子里的认知过的事情,灌输到你脑子里去?这是最难的!是靠我提出的论点比你多,还是我气势上更咄咄逼人?更甚是我用刺激性的语言去让你铭记?我想一定都不是,为什么“洗脑”很难,把我脑子里的意识形态通过反复唠叨达到改变他人的认知并不容易。如果这样就能行的话,管理就不是一门科学了,只要反复叨扰你,你就能按照我说的做了,这就可以了。这个人说的话,我为什么愿意听?绝大多数是情感上的认可,我才会去听他的话。
我常常觉得说话很伤元气,每次培训前我都像一只吹鼓了的气球,培训完气儿都没了,所以我常常很佩服,杠精们随时Stand by在任何一个路口,仿佛一直在单曲循环《下个,路口,见》!
后来跟袁岳学投资,经常能看到很多比我厉害很多的人。我作为一个晚辈,经常观察他们的谈吐言行,我常常跟袁岳老大在一起工作,不太有正行,很皮,觉得自己抖机灵,说几个俏皮话挺嘚瑟的。后来,有一次见到袁岳老大跟一个很Tough的人聊项目,那个人年岁大一些,有一些传统的管理制度说辞。高手永远都是在尖峰时刻见真章。那次的谈话,是我随老大工作以来,记忆最深刻的,每次拿出来复盘还是很受益。那次我就明显感知到,学会闭嘴有时候比咄咄逼人更有力量!
我讲了很多《非暴力沟通》的阅读体会,例如要感知需求。我想作者在传达一个沟通的舒适度的问题,沟通不总在追求舒适度,比如有时候谈判,我们不能让步的时候,沟通双方的舒适度不见得是在一个值。那么这就有一个问题,沟通舒适度的追求,在什么时候需要高值,在什么时候觉得弱值也是可以理解的?
通常来说,沟通舒适的愉悦度高低,跟对方是不是金主爸爸有没有利益关联,有没有有求于对方,这个效果特别明显,没人教你,你也会温顺得像你家的猫。所以,如果一句话把大家都愉悦了还能把事儿办成是不是人世间相当愉悦的事情了?没事儿,也别非要杠着,把事情结了最重要。用李诞的话说:“伙伴们,人间不值得!”
当然,也有很多情况,杠发挥着不可磨灭的作用,杠着杠着我们就离真理越来越近了,杠着杠着有的时候跟有些人感情就越来越深了,杠着杠着,杠精发现了自己还有不讨喜的时候,下回怎么能又讨喜又杠。
大多数时候,生活的真相根本经不起推敲,细看全是窟窿。所以,杠精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一把加特林机枪,扫得生活的窟窿都**裸地暴露在面前。
杠不可怕,怕就怕,杠精是语言上的巨人,行动上的矮子。说起来都懂,做起来就,这个我可没法给您写个大写的服!
能说得舒适,绝不说得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