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个曾经守边的将领对朱国祯说了个事,令他义愤填膺而又无可奈何。这是典型的下级忽悠上级,或者边将忽悠皇帝的事情嘛。
边将守边关,天经地义的职责是保卫祖国,这按我的理解有两层意思:一是保国家的平安,不让外敌侵犯;二是保边境老百姓的平安,如果边关不稳,那里的百姓则无法生活。
但是,守边关的重任就在边关的将士身上,将领的素质决定了一切。明朝的边疆万里长,太长了也难管理,有时经常听说边将杀平民报功,人所共知的事,上级如何考察?说不定也是为了应付考核呢?长久无战事,你的政绩如何体现呢?而消息又不是那么灵通,谁能查得清楚是侵犯的来敌还是平民呢?反正杀的都是外国人外族人。
这还算好的,更有让人跌眼镜的例子呢。有时有投降的蒙古人,身体强健,又能说几句汉语的,就留为家丁,让他们改穿汉服。而那些老弱的以及言语不通者,就把他们另外集中起来,高墙深锁,严加看管,并让他们保持原来的饮食、发式、服装。一旦边境有事,或者打了败仗,就拖出去斩首,或三五个,或十余个,砍下头往上报,上级一查验,哎,都是真的蒙古人的首级哎,边将不但因此逃掉了罪职,而且还有功、有赏,这样的做法,竟然从来没有人怀疑。
《仿洪小品·卷二十八·报功之弊》
你一定非常明白,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做法,明显的作弊,大大的欺骗。这样的结果我们马上就可以联想:
□边将杀平民报功,不必言矣,更有一弊,时有降虏,至健,而审译无他者,留为家丁,束以帽服。其老弱言语可疑者,另置一处,高墙垣,严扃之,食以虏法,不改椎结。俟有失事,取斩之,或三五,或十余颗,报上,验之,真虏首也。因而免罪,且加赏。人皆不疑。盖一参将曾守边者,为余言如此。此最可恨,惜无有发之严禁者。
第一种,不利于皇帝掌握国家外交政策。一个国家和另一个国家的关系,就如一个村里一户人家和另一户人家的关系一样:村里有强势的,有弱势的,有村长,还有其他村领导;邻里的关系有好的,也有一般的,还有交恶的,关系非常的复杂。如果两家关系好,那是睦邻友好,今天你家新摘的菜,会送一碗到我家;明天我家买了两斤糖,会送几块到你家,两家互相帮助,互相关照,绝对不会发生言语或者肢体的冲突。但是,明明两家关系非常好,你却要说他家对我们家不敬,经常犯边,报告给家长,家长就会很恼火,以致于判断失误,甚至大动干戈,边将常杀平民,就会给国家假情报,造成两国关系紧张。
第二种,国家安全存在严重的隐患。总是有人来报功,皇帝就会认为他的边关将领实力很强,常胜将军,从而在国防事务上有所松懈。大军如果长久疏于训练,一旦发生战事,那些异族就会**。因为,小打小闹的边将其实不堪一击,到那时,为时已晚。这样的事,历史上也不是没有发生过。
性质再往严重了说,整个军队也会因为弄虚作假,战斗力大大下降,从而出大的乱子。
那些边将的上级,或者上级的上级,未必不知道这样的内情,然而他们却很平静,他们绝对不会报告给什么人。朱国祯书生一个,气愤是自然的事了。
对于这样的事,真的是防不胜防。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应该说是个铁腕人物,尤其是在治理腐败方面。
明朝开国之初,朝廷命令各县乡制作军衣。有个乡长叫章叔良的,工作非常认真和仔细。乡里按分配到的衣料制作完后,章多了个主意,他将剩余的边角料布用来缝军衣的衣襟,并且将管理和缝制人员的姓名写在上面。也就是说,他那个时候就考虑到了,每件产品要保证质量,责任一定要到人,如果质量有问题,一查工号,马上就可以知道责任是谁了。其实,章还有一层深意,别人都不理解,他深深地知道朱皇帝是个极认真的人,要想骗他实在不容易,他也知道,公家的东西半分半厘都不能沾手。他还听说了,有的地方有的人,将多余的边角料拿回去做各种衣物,但他不这样干,他将所有的边角料全部用上。
《仿洪小品·卷十七·免祸》
□章叔良,文懿公曾祖也。洪武初,创造黄册,时叔良充里长——又国初令邑各里造军衣。既毕,叔良计令以余布缝各衣襟,仍书管造姓名。同事诧之。及解至京,高皇帝验视余布,独叔良者,一挈领而见,得免侵欺之罪,且赏以钞。今县中各都皆有永军籍,独本都无者,叔良之先见也。
朱皇帝就是这么细心,这些军衣运到京城,他就检查了,质量问题自然重要,但他关注的是,那些边角料到哪里去了?他下令,凡是将边角料贪污拿回家的,查到一个,处罚一个,处罚的结果是永远充军。结果是,每县都有被充军的人家,唯独章叔良管理的这个乡,没有人出事,因为他们把所有的边角料都用上了,都可以查到出处。皇帝很高兴,大大嘉奖了章乡长。
表面上看,章叔良是免祸,但实质上他是有效防范。这样的有效防范给我们的启发很多。
公私分明。能将公私分明的,实在是不那么容易的。当官不发财,请我也不来。十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那各级官员,理论上每月的薪俸是极其有限的,国家的财力还远远没有到可以一下大面积发给官员那么多的薪酬。因此,我们看到的听到的,往往是官员的财产和他的实际收入不相符,大大的不相符,法律上有一个名词,叫“不明财产”。财产的不明,大部分出现在公私不明上,公私不明,或者公权私用,那么就会招财进宝了。朱皇帝太知道这中间的界限了,于是制定了近乎极端的残酷刑法,什么剥皮充实啊,炮烙啊,太多了。
制度严厉。这应该是所有的前提,这种制度一定要让人害怕,害怕到他哪怕做一次也不敢。在开国之初,百废待兴,如果不用重典治吏,那么可以想见的不仅是人心的涣散,更是纪律的拖沓,任意枉为,鱼肉百姓。如果民都不聊生,那么离下一次的揭竿而起已经不远了。制度的高压下,人就会感到一种压力,当压力成为一种自觉的行动,并且化为日常的行为准则时,所谓的廉政教育也就落到了实处。
朱皇帝大大嘉奖章叔良,无疑是一个强有力的号召,他在全国范围内树起了一面廉政为公的旗帜,大家都来学习吧,这样的人才是我们大明需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