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规定,官员都要进行政绩考核,京官是六年一次,京外官是三年一次,有关部门会根据官员任职期间的理政情况严格核查。但仍然有不少怪现象出现。
陕西省领导葛端肃,到京城去见中央组织部长,组织部长一看葛的考核档案上写着:年纪大了,而且有病,应该免职。葛领导就请求组织部长,您看我身体不是很健康吗?年纪又不是很大,我要求留任。组织部长说:这个考核结果是由你们省政府报上来的啊,你自己难道不知道?葛回答说:因为负责考核的同志工作地所处偏远,许多情况与记载的有些出入,如果只根据材料就决定人的命运,这是不符合实际的。而现在,您见到了我本人,应该知道是个差错。当然,我是主管领导,这个差错责任都在我,我不可以让那个小官员受冤枉的,所有的责任都由我来担。
组织部长听了葛领导的话,很受感动,他说:有哪一个领导能在我们组织部的公堂里,自已坦承工作失误?由此看来,葛同志应该是一个贤能的官员啊。
我觉得明朝对官员的考核,相互牵制,对官员的日常行为应该是有制约的。布政使是一方的主要领导,而他的考核居然要由他的部下来负责,这个部下居然对他的情况不太了解。不熟悉人的考核,应该是很有好处的,那就是能够公正,以局外人标准评判。另外,中央组织部长,亲自担任考核官,也有一种权威性,严格把关,以防蒙混过关。
用人部门在组织考核时,要的就是公正,而不能以貌取人。
山东副使贾俊,只有五十六岁,但头发全白了,而且,他又不太讲究修饰,整个脸部表面看上去很是脏乱差。负责考核他的官员,都是来自纪检监察部门,这些官员对他的印象很不好,自身形象这么不注意,还怎么做领导?于是要弹劾他。一位考核组官员问他了:贾同志,您今年年纪多大啊?贾回答:我年纪已相当大了,今年有八十二岁了。官员听了默不作声,他心想,哎,这个老贾,明明只有五十六岁,为什么要说八十二岁呢?百思不得其解。
贾的同事们也不理解,就问他原因了,贾说:那些考核的人不是都认为我老了吗?要罢免我,那我索性就多报一些,以了却他们的心愿。
当然,考核组长还是知道贾的真实情况的,也知道他很有才能,所以就保留了他的职位。后来,贾俊凭他的才能做到了建设部长。
《仿洪小品·卷八·两佐伯》
□贾俊,束鹿人,为山东副使,年才五十有六,须发皤然,不事淄饰,清戎御史恶其肮脏,因考满,将劾之。一日,正色问曰:贾宪副高寿几何?对曰:犬马之年,八十有二矣。御史默然,既退,同僚问曰:何故不以实对?俊曰:渠以我老,将劾我,虚认几岁,以成袖中弹文之美,不亦可乎?冢宰尹旻素知其贤,得寝,后官至工部尚书。
人的长相有显年轻的,也有显年老的,十几二十来岁的小青年头发照样可以全白,因此,头发白实在不应该是考核不合格的理由。但是,年龄的事,对官员来说确实是非常重要的一道坎。有人开玩笑说,现在需要保密的不是女人的年龄,而是官员的年龄。
新闻报道里常常出现官员改年龄的奇闻:有十四五岁大学毕业的神童,有十三四岁参加工作的童工,有入党志愿书都没有的干部,有还是预备党员的党委委员。在湖南郴州官场,一个众所周知的传闻是,原纪委书记曾锦春,为了继续做官,把自己的年龄改小了两岁。也许他理由十足:我真想为党和人民多工作两年啊,对于这些心术不正的官员来说,在位,什么都有;不在位,什么都不是。难怪,他们会去改年龄,宁愿把哥哥改成弟弟,宁愿回到母亲的肚子再晚出生两年甚至N年。石家庄骗官书记王某将造假发挥到了极致,简历显示,她不仅12岁参军,而且12岁还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某医院的药剂师。最新的消息是,山西河津市有个薛姓官员,居然改了十次年龄!
因此,像贾副使这样报大年龄的官,是很少见的。除非是下岗工人,为了尽早拿到退休工资,那就将年龄弄大吧,越大越好。
是不是所有的官员都要考核?这其实是一个很有趣的问题。后宫里那些太监、宫女,其实都是有级别的,这些如何考核呢?我还没有看到过这样的资料,估计只凭他们主子的满意程度,满意了就继续干,不满意就换掉,如果犯错什么的,甚至会丢性命。因此,也不必启动考核这样的繁杂程序。
那么,和一些重要岗位(比如掌握国计民生甚至国家命脉的)相比,有一些岗位特别是文职岗位,如何考核呢?大学里大部分是由学生给老师打个分,也就是他的教学水平如何而已,并不全面。
1497年,弘治十年,又要考察京官五品以下的官员了。这个时候,一批讲读学士,就向皇帝提建议了:我们这些人,都是五品以下的,按理都在考核之列。可是,皇上,您看看我们的工作是什么呢?我们平时负责的都是讲读写作之类的事情,并不负责钱谷、刑狱、簿书等具体的公务。况且,我们给您上课都数十年了,我们水平的好坏,您是一清二楚的,对我们这样的干部进行考核,真是有些浪费了,完全没有必要。
哎,你还别说,真是在理呢,孝宗皇帝于是批准了这个请求:那你们这一系列的干部,就不参加考核了。
大概人都有怕被评判的心理,平时工作生活多自在啊,想说什么就什么,想怎么做就怎么做,可是,一到年底,来个年终考核,考核什么呢?无非是评个等级呗,但好的等级总是有名额限制的,不可能人人都优秀。于是,矛盾就来了,最好你们合格我优秀。于是,各种各样的考核故事或事故就发生了,古今一样。官员要考核,非官员也要考核,只要你是皇家公家养的,那一定要进入考核的序列,否则,我拿什么来管理你呢?
讲读学士经过皇帝的批准可以不用考核,但绝大部分逃不过考核的准尺,因为,在中国,无论古今,考核,或者被考核,它都是一门很深的学问,一个很大的产业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