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然,明朝皇帝重视农业还是有传统的。
明宣宗陪皇太后祭拜完成祖、仁宗的陵墓,回程的时候,看见路边田中有耕地的百姓,就亲自下田,问长问短,并且三次将干活农民的工具举起来察看,还记录下农民所说的话,交给各位大臣看。
我们来看看宣宗的民情日记。
庚戌(1430年)暮春,我们祭拜二皇陵回来时,经过昌平的东郊,看见路边田间有一个农夫,一直低着头在耕地,不抬头张望,也不停下来休息,我就很奇怪。我问他:你为什么这么勤劳呢?农夫回答我说:勤劳是我的职责,我们做农民的,不勤劳还能做得好农民?(内心独白:是啊,我做皇帝的,不勤劳还做得好皇帝?)我又问:那也应该有休息和娱乐的时间啊?他回答说:农夫对于田地,春天时要耕种,夏天要除草,秋天谷物熟了要收割,这三项都必须勤劳。有一件事情或有一个过程不勤劳,这一年的收成就不会好,人误地一时,地误人一年呢。如果收成不好,那我们全家就会挨冻受饿,我怎么敢偷懒呢?(内心独白:我做皇帝的,如果不勤劳,那也要耽误国家大事呢!)我又问道:那冬天可以休息了吧?农夫说:冬天来了,我就要为皇帝服徭役了,这也是我的职责呢,不敢怠慢的。(内心独白:有这么好的百姓,我又有什么理由不好好做皇帝呢!必须做好皇帝!)
《仿洪小品·卷六·陵祭》
□庚戌春暮,谒二陵归,道昌平之东郊,见道傍耕者,免而耕,不仰以视,不辍而休,召而问焉,曰:何若是之勤哉。跽曰:勤,我职也。曰:亦有时而逸乎?曰:农之于田,春则耕,夏则耘,秋而熟则获,三者皆用勤也,有一弗勤,农弗成功,而寒馁及之,奈何敢怠。曰:冬其遂逸乎?曰:冬,然后执力役于县官,亦我之职,不敢怠也。曰:民有四焉,若是终岁之劳也,曷不易尔业?为士、为工、为贾,庶几乎少逸哉。曰:我祖父皆业农,以及于我,我不能易也。且我之里,无业士与工者。故我不能知,然有业贾者矣,亦莫或不勤,率常走负贩,不出二三百里,远或一月,近十日,而返,其获利厚者十二三,薄者十一,亦有尽丧其利者,则阖室失意,戚戚而忧。计其终岁,家居之日,十不一二焉。我业是农,苟无水旱之虞,而能勤焉,岁入厚者,可以给二岁温饱,薄者,一岁可不忧,且旦暮不失父母妻子之聚,我是以不愿易业也。朕闻其言,嘉赐之食。
我又问他:老百姓有多种职业可以选择,像你这样一年四季都辛苦,为什么不换一种职业呢?做士、做工、做商人,差不多会稍微轻松一点吧?(内心独白:我是真想体谅他!)
农夫回答我说:我的祖父、父亲都是务农的,等到了我这一辈,我也不能改变这一点。况且我们这个地方,没有从事士与工的人,我也不知道他们的情况。不过呢,商人还是有一些的,但据我了解,那些商人也很辛苦,他们都非常勤劳。比如,从事长途运输的人,如果不出二三百里,远的也要一个月,近的十天才能回家一次。但是,他们所赚到的钱也最多只有十分之二三,少的只有十分之一,也有些赚不到钱而完全赔本的,那些人只好关起门来,整天提心吊胆,不知如何过日子呢!这些商人,长年辛苦,一年到头待在家里的时间也只有十分之一。我虽然务农,假使没有水灾旱灾,又能勤快一些,一年的辛苦劳作,可以够两年的吃穿之用。虽然过的是紧日子,但一年也就不用担心了,而且早晚都可以和父母妻儿团聚在一起,因此,我不愿意随意改变我的职业。(内心独白:真是有些感动啊,人人都活得不容易,我还以为只有我做皇帝的累人呢!)
听了他的话,很有些触动,我想,这是一个尽职本分守法的好公民啊。于是我赏给了他不少的食物。我又问他:你平时观察到的,难道只有商人的辛苦吗?还有没有知道其他的?
农夫回答我说:我知道的实在太少了,我曾经到县城服徭役,偷偷观察县里的两个长官,一个寅时(凌晨三时到五时)就出来工作了,直到酉时(下午五时到七时)才回家,尽心尽职地做事,从来不偷懒,唯恐老百姓不满意他的工作。这个人升官后已经调走很久了,我们这里的老百姓直到今天还很想念他,没有忘记他。另外一个官,早上太阳老高了,才拿着一本书出来,坐着办公,太阳西斜,就回家喝老酒抱老婆去了,老百姓的喜乐哀伤,他从来不过问,这个人后来被罢了官。此官后来还来过我们县里一次,大家都将他视为路人。这两个官是我亲眼所见的,其他的我就不知道了。(内心独白:都说天地之间有杆秤,那秤砣是老百姓。我如果不好好做皇帝,那天下的老百姓也同样要骂我啊!)
我听到这样的话,非常感慨,一个平常农夫,他的话虽然质朴和纯真,但句句在理,这个农夫真是个活生生的好老师啊!这难道不是周公所教导我们的那样,不要贪图安逸吗?我又送了这个农夫很多东西,并且把他的话都给记了下来。
宣宗察农情,问农事,想不到问出了这么多的事情。有农情,还有国情;有民情,更有官情。
可以想见的是,这份日记被作为一号文件下发以后,官员们一定会受到莫大的震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