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往回倒推三百多年,这样的场景还是可以上报纸头版的。因为这是一个明代的县领导下基层“走转改”途中活生生的实践案例。
浙江乐清县东边有个叫左原的村庄,村中有口非常深的古井。正值冬季,天少下雨,井中水位很低。
一个很平常的早上,几个姑娘嘻嘻哈哈,担着水桶去井中打水。打水其实也是个技术活呢,一般的程序是:用绳子钓着水桶,慢慢放到井里;然后反转水桶猛扎一下,水就贮满了;然后提上来,要一定的力气才行,影视中常见这样的镜头。不过,这一天却出了点小意外,绳子在放桶的时候突然断了,水桶一下子就掉进了深井。
哎呀,麻烦,我们还要回去烧水做饭呢,姑娘们很着急!这个时候,恰好一男青年经过井边,他毅然脱去衣服,跳到井中去捞水桶。没想到的是,桶还没有捞上来,突然轰隆一声巨响,井石崩塌了,井很深,石头很多很重,人们认为那男青年一定压成了粉末。姑娘们都吓呆了,只好含着泪离开。
三天后,县公安局长周甘(县尉)到左原村走访调查,考察工作。当地群众就向他反映了这样一件事。周局长认为,这是一个非常典型的见义勇为事件,一定要好好挖掘和宣传一下。于是,他来到了事发地点,围着井口仔细观察,对见义勇为青年深表同情,要求随行工作人员,一定要好好安葬他。他马上召集有关人员,开始清理现场,挖了很长时间,都不见尸体。忽然,营救人员听到了一种声音,大家都很害怕,认为是男青年的鬼魂,周局长立即说:是他还活着,我们必须赶快救他。周为了让营救人员加快速度,还主动现场激励:我拿出一年的工资,谁出力就奖给谁!在金钱的刺激下,救援速度明显加快。不一会,男青年的头就显露出来了。
正当大家认为大功即将告成的时候,又发生了意外,井石又开始松动滑落,抢救的人吓得要逃。周局长急中生智,临时调整救人方案,用木板加固井壁,还把救人的奖金提高了一些,大家于是再拼命相救。
长时间的施救,周局长是空着肚皮在指挥,下属送来饭让他吃,他推辞说:我一定要等着把人救活后才吃饭!
太阳落山了,井里一片黑暗,营救人员点起蜡烛继续干。最后,在几百人目光的注视下,那男青年被救了上来。大家都欢呼了起来,认为是个奇迹。
朱国祯在《仿洪小品》卷二十二中,饱含深情地记载了这件事。
《仿洪小品·卷二十二·主梅溪诗》
□乐清之东,地名左原。中有古井,深数丈。时冬旱水枯,井仅盈掬。有女子数人提罂而汲,绠绝罂堕。俄有男子,锐然解衣,入井取之。既而石陷,声震山谷。井深石重,咸谓压者必虀粉矣。越三日,事闻于邑尉周,以职事来,环井而视,恻然嗟悼,命役夫具畚锸,扶石取骸,将以葬焉。
自旦逮午,犹未及尸。俄而役者惊相告曰:井底有声,其鬼物乎?周曰:此陷者不死,须吾以生。于是捐资募出之,众力争奋。头颅稍露,而语可辨矣。土石撼动,势将复压,救者惊溃。周乃整衣焚香,叩井而拜,命工植板,以捍石危堕。益以缗钱蹈役夫,俾蹈死以救。时尚未饭,吏以进,却之曰:必活人而后食。日没井昏,继之以烛。用长绠系衾,挽而出。观者数百人,欢呼震动,嗟异之。
陆春祥就事论事并结合当下现实评论道:
一、左原村风淳朴,助人为乐见义勇为已成生活常态。助人为乐有多个层次,此谓雷锋先生说的,做一点好事并不难,难的是做一辈子好事。女青年担水出了麻烦,男青年助人为乐,但在冬季,要脱掉衣服,下到深不见底的井里捞桶,这个难度还是大的,而且还有危险。然而男青年奋不顾身,这里,首先要感谢的是那无名氏男青年,他的精神高度,远远超出佛山“小悦悦”事件中见难而不救的那些无名氏。可以想见的是,虽是拣桶之小事,但这样的风气形成,却需要时日。
二、周局长深入基层。一般的县领导,如果不是什么很特别的事,比如到先进村去打打前站,因为过几天大领导要来视察,一般很少会深入到村。但周局长不是,他深入基层,基层才能听到真正的民声。
三、周局长体恤民情。他听到男青年捞桶而被压这样一件事,敏感度很高,立即决定要厚待他。这样的决定是瞬间作出的,是周领导平时一贯的作风所决定的,对待人民群众要像冬天里的烈火那样温暖,而不是像有些领导那样,在镜头里,装装样子,送一袋米两桶油到贫困户家里,也要跟着一大群的媒体,唯恐人家不知道。
四、周局长厚德。在救人途中,事情几经转折,他都临危不乱,并且指挥有方,他没有再向上级汇报,他将自已的工资拿来做激励奖金,我还没有听说过,从古到今也没有听说过。只听说过,矿难发生时,有副矿长跑进矿去,脸上抹成黑状跑出来,假冒在现场;听说过拿国家大把的钱去平息事态,进而推卸责任。这些人都不能和周局长比。他没有唱高调,他只是在按他的基本道德做事,这样的德比我们有些人厚多了。“一定要把人救出来才吃饭”,真是让人感动得要落泪。周县尉救人,对周县尉本人来说,是平常事一桩。不过,好人好事,总是有人提起的、记挂的、积德的,当然还会流芳百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