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群学生跟着名师学习,最大的愿望,大概是如何才能具备先生的品德和学识了。就如那孙猴子,初学了一身的变化之术后,就想独闯天下一样的。
而对学生这样的心理,王老师因材施教。
这一天,他谈到了人才。
《传习录·陆澄录》
□问:『名物度数,亦须先讲求否?』
先生曰:『人只要成就自家心体,则用在其中。如养得心体,果有未发之中,自然有发而中节之和,自然无施不可。茍无是心,虽预先讲得世上许多名物度数,与己原不相干,只是装缀临时,自行不去。亦不是将名物度数全然不理,只要‘知所先后,则近道’。』
又曰:『人要随才成就,才是其所能为。如夔之乐,稷之种,是他资性合下便如此。成就之者,亦只是要他心体纯乎天理。其运用处,皆从天理上发来,然后谓之才。到得纯乎天理处,亦能‘不器’。使夔稷易艺而为,当亦能之。』
他说,人一般会根据自己的特长才能兴趣做出成就。比如,夔对于音乐,后稷对于庄稼,他们的天性本来就适合从事这些工作。一个人,如果他做事都是天理自然的发挥运用,那么他就可以称为“人才”,他的心体存养达到纯粹为天理的程度,干什么都可以成功。如果让夔和后稷互换职业,他们也能做得很好。
王老师接着进一步延伸:身处富贵,就做富贵时能干的事;身处患难,就做患难中能做的事,这些都是人才。干什么都可以成功,只有存养心体达到中正的人才能做到。
王老师的人才观,让我想起了对垃圾的理解:垃圾是放错了地方的宝贝。理论上,人人皆可以成为尧舜的。
干什么都可以成功,应该是存在的,但综观古今中外,又基本上不存在。即便很多知名人士,那也只是在一个或几个领域,多个领域已经非常了不起了。全才几乎没有。
但是,这样的人才观还是有值得说道的地方。
干什么都可以成功,首先需要的应该是潜能。我们会从各行各业的人才现状得到这个答案,最明显的就是,大学里会设数百上千个专业,为什么要细分这些专业?最简单的考虑就是人有不同的潜能。三岁看到老,自然有偏颇的地方,但也不无道理,民间抓周,测的也是人生前途嘛。这些都说明,潜能很重要,潜能就是天分,如果没有潜能,你想以后成功,可能性不是没有,但概率很小。那天,在小区游泳池边,看到一长得非常高大之奶奶,在指挥着小孙子游泳。她对我说:小孩子只有六岁,但每天必须游两千米以上,他对游泳的感觉非常好,也很有兴趣。我说:你们是把他当运动员在培养吧。她开怀大笑,那个时候,正是伦敦奥运会孙杨叶诗文夺冠的焦点时刻。全体小泳迷们和全体小泳迷的家长们都很兴奋,他们在孙叶的身上,看到了潜能,看到了希望,看到了未来。
干什么都能成功,当然还需要适应时代。这个适应有两个角度:顺应和逆受。能顺应自然好,一个不能顺应时代和社会的人,注定不会成功。这个不多说。如果一个人只能顺应而不能逆受,那照样不会成功。在某种程度上说,逆受要比顺应有效得多。按孟子的说法,一个人要成功,“必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的,因为“天降大任于斯人也”,如果不能逆受,那天还敢降什么大任吗?司马迁《史记》写得好好的,为什么突然会遭宫刑?原因自然因李陵而起,他说了不该说的话,得罪了皇帝你还会有好日子过?我想说的是,他在受了宫刑后的人生态度,他除了在身体上的痛楚以外,更多是想到了一些和他有同样遭遇的先贤,屈原、左丘明、孙膑,这些人也不比他好过啊,这些人都给他力量。所以他成功了。穷人的孩子早当家,能当家了,就是一种成功。富不过三代,是因为二代或三代缺少逆受,锦衣玉食,于是就被那些穷二代穷三代给比下去了。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历史很好地回答了确实没有种噢。
干什么都能成功,还需要存养和修炼。虽然前面王老师的人才观讲得很哲学、很玄妙,但我的理解很直接:就是一个人如能做到和天地间的规律相适应,那他的潜能就会得到最大的发挥。而要做到适应,前提是修炼。修炼什么?修炼做事的功底。这个功底也可以理解为积累和坚持。板凳要坐十年冷,说的是一种积累;几十年如一日,说的是一种坚持。这个意思,王先生曾经特别告诫:与其挖一个数顷之大而无水源的池塘,不如挖一口数尺深而有水源的井,井里的水源源不断不会枯竭!王老师说这番话的时候,他刚好坐在池塘边,旁边还有一口井,他只不过是因材施教罢了。
干什么都能成功,那只是人类的一种梦想。
但一辈子掘出一口有水源的井还是很有可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