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的心里很平静,又不平静。他平静,是因为他时时沉浸在他的世界里,他的世界都被圣人圣学空灵等占据,他也用平和的心在谆谆教导学生;他的心又时时翻起波浪,因为残酷而现实的世界让他不满意,道德缺失的现实使他常常神往远古社会的美好。
《传习录·答顾东桥书》
□唐、虞、三代之世,教者惟以此为教,而学者惟以此为学。当是之时,人无异见,家无异习,安此者谓之圣,勉此者谓之贤,而背此者,虽其启明如朱,亦谓之不肖。下至闾井、田野,农、工、商、贾之贱,莫不皆有是学,而惟以成其德行为务。何者?无有闻见之杂,记诵之烦,辞章之靡滥,功利之驰逐,而但使孝其亲,弟其长,信其朋友,以复其心体之同然。
现在,他又开始怀念唐尧虞舜夏商周了。他说,就是那些在田间市井从事农工商贸的普通人,也都把自己的品德培养当作第一任务。为什么呢?当时没有乱七八糟的见闻,没有背诵的烦琐,没有数不胜数的诗词文章,更不用追名逐利;只是孝顺双亲,尊敬兄长,对朋友忠信,恢复人心本体所共有的良知。那个时候,天下百姓安居乐业才是最最重要的事情,人们不以身份高低分轻重;不以职业不同分好坏。如果岗位适合自己,就是一生都从事繁重的工作也不认为是辛苦;一生从事低下琐碎的工作也不认为卑贱,因为天下所有的人都高高兴兴,亲如一家。那个时候做官,只是一种职业而已,他们只是将做官当作自己发挥才能的平台。
这样的结果一定是美好无比的:整个天下的事就像一个家庭的事务!呵,家庭,如果没有什么特别的情况,应该是很和谐的。
《传习录·答顾东桥书》
于是乎有训詀之学,而传之以为名;有记诵之学,而言之以为博;有词章之学,而侈之以为丽。若是者,纷纷籍籍,群起角立于天下,又不知其几家。万径千蹊,莫知所适,世之学者如入百戏之场,欢谑跳踉、骋奇斗巧、献笑争妍者,四面而竞出,前瞻后盼,应接不遑,而耳目眩瞀,精神恍惑,日夜遨游淹息其间,如病狂丧心之人,莫自知其家业之所归。
前面说了王老师内心的不平静,他当然要将现实社会批判一番了。很多人也都和他一样怀古。他首先不满意的就是春秋战国时代,别的不说,单说那些什么学者,他们流派众多,多得使人无所适从。天下的学者就好像进入了一百场戏同时演出的戏院,只见欢呼跳跃,争奇斗巧,献媚取悦的戏子从四面同时演出,令人前顾后盼,应接不暇。以至于眼花了耳聋了,精神恍惚了,日夜在里面沉溺游弋,就像心智狂躁失常的人不知道自己的家在哪里一样。
王阳明这样来比喻诸子百家的学说,虽有点偏颇,但还真是形象。各种学说都宣扬自己能定天下,高调得很。但其实大多空洞荒诞,杂乱不通,都不知道他们到底在说了些什么!
一个结果是,追逐功名利禄的风气却一天比一天厉害了。
有人说佛老,但他们能战胜世人追名逐利的心吗?有人又拿群儒来折中调和,但他们又能战胜功名利禄吗?基本不可能的。
这样的风气一直延续,到今天看来,追求功名利禄的流毒已经侵蚀人们的灵魂,积习成性,数千年了。人们在知识上互相夸耀,在权势上互相倾轧,在利益上互相争夺,在技能上互相攀比,在名声上互相竞争。知识丰富,正好使他们能够作恶;见闻广博,正好使他们肆意诡辩;文采富丽,正好掩饰他们的虚伪。一句话,利欲熏了人的心。
这样的风气,我们的良知能有什么地位?那些人自然不会把良知放在眼里,有的甚至把良知当作人性的短处。
然而,王阳明只说对了一半。无论从哪个角度,对功名和利禄的追求,都是人立身立世的根本,是人成长的原动力。他想要的那个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我们不可能回到过去,不要说他回不去,就是孔子也不回去了,对远古社会,孔子也是念念不忘。
只是,这种风气太盛了,才会引起王老师的不满。
过度了的东西,基本都让人讨厌。
王老师笔下的现实,勾起了我也想把“没有乱七八糟的见闻”展开一下。让我非常想展开的是现在的微博。
在微博晴空霹雳问世两年多后,我终于也有了微博,马上体验到了什么叫做“乱七八糟的见闻”。一个多月来,我已经发博八十多条,平均一天两条以上。参与一周的时候,我有如下的心得:一、博是时间之杀手,一会儿就想去看一下,主要是别漏掉什么重要的国际国内大事,都没怎么读书了;二、博有君临天下之责任感,博一打开,诸多国家大事奏章样刷刷涌进,要批示、要转发、要评论、要顶、要灌。现在又有了两点新感受:一是发了博之后,时时会想,有几条被粉丝转发了,有多少粉丝评论我了,有多少粉丝@我了,越多越好,多了就说明这条博写得好,写得到位,写到粉丝们的心坎上去了;二是这个世界有多杂,人们的思想有多杂,人们的工作生活有多杂,只要看一下博就可以了。在博上,我只关注了两百来个人,但就是这两百来个关注,给我的信息已经是海量了,一会儿功夫,就是N条。开始还不知道,老博告诉我,五十条以上就不显示了,就是N条。我在想,有的人关注四百五百八百一千两千甚至更多的,他怎么能看得过来呢?在博上,你想看到什么就会有什么,许多内容让你大吃一惊,吃惊的不是什么重大新闻,吃惊的只是一些稀奇古怪的“乱七八糟的见闻”和评论。心情好,博;心情不好,更博。吃饭上菜了,博图片;旅游了,更博风景。看到好笑了,转博;看到愤怒了,评博。半夜睡不着,博心情;早上起早了,更要博自豪。博孩子优秀,博别人愚蠢,博自己升职,博愤怒心情,无所不博,居然还有博卫生巾型号的(不是广告噢)!
就这一个多月来,我都有好几次念头,把博关了吧,不要去看了吧,我干嘛要去关注这些博?看这些博究竟有什么意思?这个全民娱乐的时代,需要这样娱乐吗?
博这个东西的双刃性太明显了,只一个多月,我已充分领教了它的厉害。许多人也都说博的好处,信息快。但我体会出了这么多的坏处,最关键是它让人心里很不宁静,我想应该是我过度了。
但是,通过这个博,更加体会到了王阳明讲的那种一百场戏同时开演的场面。在这个博上,我们就如置身于信息的太平洋中,茫茫无际,我们的四面八方上下左右,每一个空间都被信息包围,你很难逃得出来,信息无孔不入,信息见缝插针,让人无所适从。
一个问题是,现代人要这么多的信息究竟想干什么?事实上,有很多时候,我们什么也干不了!事实上,那些不关注博啊什么的现代人中,他也活得好好的。我就曾看到某位主持人说离开博三天后的诸种好处,还有很多博控也终于停止了玩博,不仅对他们没有影响,他们还得到了很多。
远古社会没有这么多信息不也是活得好好的吗?就是嘛!
一百场戏同时开演,历史证明,效果不怎么好呢!
说归说,但又有多少人能看得透呢?包括我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