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的弟子陆澄,应该是个用心的学生,因为他将老师的语录整理得很全面,有厚厚的七十四节。
《传习录·陆澄录》
□一日,论为学工夫。
先生曰:『教人为学,不可执一偏。初学时心猿意马,拴缚不定,其所思虑,多是人欲一边,故且教之静坐,息思虑。久之,俟其心意稍定,只悬空静守,如槁木死灰,亦无用,须教他省察克治。省察克治之功,则无时而可间,如去盗贼,须有个扫除廓清之意。无事时,将好色、好货、好名等私欲,逐一追究搜寻出来,定要拔去病根,永不复起,方始为快。常如猫之捕鼠,一眼看着,一耳听着,才有一念萌动,即与克去,斩钉截铁,不可姑容,与他方便,不可窝藏,不可放他出路,方是真实用功,方能扫除廓清。到得无私可克,自有端拱时在。
现在我们来看一下王老师是如何教学生在做学问时集中注意力的。
这其实是个很头疼的问题,因为人人都带着目的而来,而又想以最短的时间学得最多的东西而去,本身就是心浮气躁,王老师是再清楚不过了。
于是,他语重心长地告诫学生们。我们为什么不能集中精力?主要是我们考虑了太多的个人私欲。有没有办法让我们的心静下来呢?有的,其实也很简单,现在我和你们说。首先要静坐,平息私心杂念。过了一段时间,等你们的心态稍微平和之后,就进入了下一步:反省体察克制私欲。这种功夫任何时候都不能中断,没事的时候,将好色贪财求名一一搜寻出来,一定要连根拔除,使其永不复生,才能感到快感。打个比方吧,就像猫捉老鼠,一边眼睛紧盯着,一边耳朵细听着,一有私念产生,立即将其摒弃。态度要非常坚决,斩钉截铁,不能姑息迁就,不能提供一丝方便,更不能窝藏,网开一面,这样才算真正的下功夫摒除私念,也才能真正扫除心中的一切私欲。等到心中无私欲可除,自然可以端坐、拱手,轻轻松松。
只要是人,就会有情感。对于喜怒哀乐,王老师也有自己的独特见解:喜怒哀乐,就生发它们的本体来说,应该是中正平和的。只是人本身有别的意念,才会过度或不足,就成私欲了。
也就是说,我们要非常注意克制自己的日常情感。喜怒哀乐,一不小心,它们就会变成私欲;有了私欲,你就无法安静了。
让自己的内心安静下来,其实也是一种修行。这种修行,因为人们悟性不同,每个人对道行的认识也就有一种深浅的过程。
王老师接着打比方说,有一间房子,人刚进来时,只看到一个大致的轮廓;待久了,才把梁柱、墙壁等一一看清楚;时间再长些,梁柱上的花纹都看得清清楚楚。不过,房子还是房子。
《传习录·陆澄录》
□先生曰:『道无精粗,人之所见有精粗。如这一间房,人初进来,只见一个大规模如此。处久,便柱壁之类一一看得明白。再久,如柱上有些文藻,细细都看得出来。然只是一间房』。
针对一般人的弱点,即许多人都是嘴上说得好,其实行动上做得并不好,王老师接着又开了疗方。
一个人如果真正下决心不断用功修炼,那么,他对克制私欲的认识也是一天比一天深刻的。就像人走路一样,走过一段路之后才认识这段路;走到岔路口时,有疑惑便问,问了再向前走,才能慢慢到达要去的地方。所以,对认识到的私欲,如果不下决心清除,就如同光是空谈一样,没有什么好处的。内心也终究不会安静下来,也无从做好学问了。
我非常敬佩王老师。在那个物欲横流的社会,人们其实也浮躁得很。我从许多的明人笔记中都读到了这样的片断。
比如说,杨梅疮在明代大流行,说明明朝人的男女两性关系还是比较开放的。
比如说,“大街小巷,合共起来,大小酒楼有六七百座,茶社有一千余处,不论你走到一个僻巷里面,总有一个地方悬着灯笼卖茶,插着时鲜花朵,烹着上好的雨水,茶社里坐满了吃茶的人。”(《儒林外史》二十四回)这仅仅是明代南京的一个剪影,人们都在闲谈,做学问奢侈噢。
比如说,贪官严嵩家抄出的东西,别的不说,仅各类丝绸衣服就达一万七千零四十三件,以严氏家族人口,数十辈也穿不完;漆筷子居然有九千五百一十双之多。虽是贪官,但也是官场一角呢!
比如说,张岱就曾直露自己的爱好:好精舍,好美婢,好娈童,好鲜衣,好美食,好骏马,好华灯,好烟火,好梨园,好鼓吹,好古董,好花鸟。虽然他有很高的文学成就,但从爱好看,基本也是一个花花公子,吃喝嫖玩乐基本占全了。
因此,王阳明的教人内心安定的理念就很有些现实意义。
这种现实意义自然可以有效延伸。
有一天,一位管纪检监察的领导给我们作廉政专题报告,为了教育性更强,他讲述了许多生动的细节。
有几点印象特别深。
一是边腐边升。被抓的厅级干部中,大约有70%是在前一个处长的岗位就开始动手了。而且胆子都特别大,某个厅官,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一笔就收150万。后来居然发展到收受近两亿!
二是要想他出事,就把他安排到有油水的岗位上。比如交通厅长、国土局长、环保局长,等等。H省的交通厅长连续三任出事。
三是清水衙门并不清。Z省盐业系统,一下子抓了27个盐业局长,他们的做法让人吃惊:每个食盐包装袋拿回扣一分钱,一分钱几年下来也有整整一千万呢!就连人们认为最干净的宗教管理部门也会出事。某地一和尚要建个庙,抱着五万块钱去找宗教局长审批。宗教局长笑眯眯收下钱给他出主意说,我说了还不算,你还要去找下管统战的领导,和尚于是如法炮制。几年后,和尚还俗,朋友开玩笑说,你发财了吧,有什么经验?和尚很世故地讲,也没有什么,就两条经验:一要坚持党的领导,二要摆平党的干部。朋友一听这话,觉悟蛮高,就去举报。你想想,和尚能和什么部门有关系?纪委一查,果真。纪委再按这个套路查,既然这个地方宗教局长有问题,那些庙多的地方,宗教局长会不会也有问题呢?某宗教风景名胜区有数十家寺庙,一查,果然有一个宗教局长也犯事。他的主要做法是,每年将各个庙里的住持轮流换一遍,每次可以收不少钱。
这些生动的细节笑过之后,让人反思的是,他们为什么会走那一步?有很多的因素,但其中最关键的一条是:在缺乏有效的监督制度下,在利益触手可及的环境中,甚至利益争着抢着向你涌来的时候,那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这些人基本是内心澎湃,心潮激**,亲爱的钱啊美女啊,叫我如何能不爱?而所有的前提都是:有私欲,内心不安静,不拿白不拿,或者天知地知你知我知。
民间玩游戏,如果筹码是纸片木棍什么的,大家玩起来就很轻松。如果筹码换成铜板碎钱,大家一定很认真。这个时候,只要赌注不是很大,那么玩的气氛仍然不会很紧张,因为每个人都不会太看重这些小钱。等到筹码换成银子换成大额钞票,那么,可以想见的结果是:赌家们一定很紧张,因为一局下来,说不定就倾家**产了。
游戏的道理很简单,因为心中有物了,有私欲了,就不会轻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