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 看冗官是如何产生的?(1 / 1)

字字锦 陆春祥 1698 字 11天前

宋孝宗淳熙六年(公元1179年),有一天,洪迈发牢骚讽刺本朝死板的人事制度。他愤愤不平地向我们投诉。

《容斋随笔·卷十六·吏文可笑》

□淳熙六年,予以大礼恩泽改奏一岁儿,吏部下饶州,必欲保官状内声说被奏人曾与不曾犯决笞,有无翦刺,及曾与不曾先经补官因罪犯停废,别行改奏;又令供与予系是何服属。父之于子而问何服属,一岁婴儿而问曾与不曾入仕坐罪,岂不大可笑哉!

我因为大礼恩泽,要给一岁的儿子保官,材料送到中央组织部门后,他们把材料转给我所在饶州的有关部门,并要求我在保官的材料内说明以下问题:被保人有没有刑事犯罪记录;是不是曾经补官过又被罢免了。我只好把这些材料补齐交给他们。不料想,中央组织部门又要求我说明:被保人和保人是什么亲属关系?你们说好笑不好笑,组织部门的官僚化居然到这种地步,我们是亲父子,而他们却问我是什么关系?我的儿子是个一岁的幼婴,而他们却问他是否曾经做过官犯过罪!真是让人笑破了肚皮!

大宋的中央组织部确实要批评,这样简单的事却需要这么多的繁文缛节,真让人不通气。但组织部门也有苦衷,他们也是例行公事,如果不认真,有些官员混水摸鱼怎么办?读者马上会反问:连一岁的孩子都要保官,难道当官就是你们官员之家的专利?确实是这样,大宋王朝有个“荫子”的规定,这个“荫子”就是:高级官员的子弟不经过学校的考试就可当官,有些甚至怀抱中的婴儿就委派了,就如上面洪迈的儿子一样。范仲淹看不下去了!他做宰相的时候就进行了小改革,注意,是小改,不是大改,大改他绝对吃不消。他只是淘汰了少数官员,限制“荫子”的数目,这种限定是:要求确实有儿子(想必没儿子的也拿亲戚冒充),而且必须年满十五岁才做官。但就是这小小的变动,就引来了大不满,范只有立即辞职。改革不能触动太多的既得利益者,就如洪迈,也算开明人士了,可是,大家都可以享受的我为什么不能享受!不仅如此,你们做得不对,我还要批评!

《容斋三笔·卷七·冗滥除官》

□自汉以来,官曹冗滥之极者,如更始『灶下养,中郎将,烂羊头,关内侯』,晋赵王伦『貂不足,狗尾续』,北史周世『员外常侍,道上比肩』,唐武后『补阙连车,拾遗平斗』之谚,皆显显著见者。中叶以后,尤为泛滥,张巡在雍丘,才领一县千兵,而大将六人,官皆开府特进,然则大将军告身博一醉,诚有之矣。德宗避难于奉天,浑瑊之童奴曰黄芩,力战,即封渤海郡王。

为什么这么说洪迈呢?因为他也常常这样批评前朝的事情。他说,自汉朝以来,官员的冗滥到了极点。如新莽末年更始刘玄做皇帝的时候,有“灶下养,中郎将,烂羊头,关内侯”的歌谣。这样的谚语还有很多,西晋赵王伦时有“貂不足,狗尾续”;北周时有“员外常侍,道上比肩”;唐武则天时有“补阙连车,拾遗平斗”。这些谚语虽然有些夸张,但也是实际情况的反映。到了唐中期以后,官员更加泛滥,张巡在河南杞县时,才率领一县一千多兵马,大将就有六人,而且官阶都是开府特进之类,也就是说级别都挺高的,但大将军的凭证只能换取一次醉酒的钱,非常的不值钱。唐德宗避难奉天,有个家僮叫黄岑的,因为大力战斗,立即被封为渤海郡王。到了唐僖宗、昭宗时,于是有“捉船郭使君,看马李仆射”的谚语了。周行逢占据湖湘一带时,他的境内有“漫天司空,遍地太保”之说。李茂贞在陕西做官时,内外掌管钥匙的人,也都是司空和太保。

由此说来,洪先生对冗官泛滥也是非常有微词的。他也看不惯这样的现象,为什么有这么多的官员?干吗要弄这么多官员?这么多官员到底干些什么呢?

这样说下来,肯定要说到官员的制度了。这个话题我没有太多的研究,我只想说两件和这个相关的。

一是致仕。也就是退休。有许多朝代退休并不是到了六十岁就退了,而是要看具体情况。比如像沈德潜,考试就差不多考了半个世纪,考上已经快七十岁了,你怎么退?还有,有的官员,身体好,可以继续干,不是说到了58岁,一定要从副厅级官员退下来做巡视员的。你如果精力充沛,又有很多想法,把一个部门治理得很好,那是可以干到干不动为止的。也就是说,老官员减少的速度和新官员增加的速度不是正比,加上官员的各项条件总要比一般人优越些,特别是医疗条件。因此,官员的队伍越来越庞大也是顺理成章的事了。

二是官年。什么叫官年呢?这是宋代特有的。宋代士大夫叙官进位的年龄,有所谓“实年”和“官年”的说法。平民初次应举,一定要虚减岁数,以期及第后凭少壮年岁的条件向富室人家求婚。而位居公卿品官的人,要荫补他的子孙,想让他们尽早登入仕途(因为有许多都还在幼童期),一般要多虚增年龄,有的要加好多岁数。简单说来就是,这个年龄是因为工作需要可以适当加减的。这就出现了很有趣的现象:这个人明明七十多岁了,可以退休了,但他实际年龄远远没到;那个人看看履历表只有五十多岁,却已经六七十了,老态龙钟,工作根本干不动了。这种事情明显属于弄虚作假,政府绝对不允许,所以,要做也只是潜规则。所以你要在正宗的史籍上查到是很难的,这也是洪迈先生告诉我的。

还有一个问题是,大批量官员的薪酬是由哪里支出开支的?这显然很弱智,当然是国家财政。各朝各代的财政状况有好有差,官员的待遇自然也有好有差。可是,不管如何,政府要靠大量的官员来运转国家机器,那么待遇自然不会太差,否则谁来给你卖命?另外,掌握权力的官员们一般也是不会亏待自己的,我为百姓工作得辛辛苦苦,创造了这么多的价值,吃点喝点拿点,也是理所应当的事情嘛。

《容斋四笔·卷三·实年官年》

□士大夫叙官阀,有所谓实年、官年两说,前此未尝见于官文书。大抵布衣应举,必减岁数,盖少壮者欲藉此为求昏地;不幸潦倒场屋,勉从特恩,则年未六十始许入仕,不得不豫为之图。至公卿任子,欲其早列仕籍,或正在童孺,故率增抬庚甲有至数岁者。然守义之士,就曰儿曹甫策名委质,而父祖先导之以挟诈欺君,不可也。比者以朝臣屡言,年及七十者不许任监司、郡守,搢绅多不自安,争引年以决去就。江东提刑李信甫,虽春秋过七十,而官年损其五,坚乞致仕,有旨官年未及,与之外祠。知房州章騆六十八岁,而官年增其三,亦求罢去。诸司以其精力未衰,援实为请,有旨听终任。知严州秦諴乞祠之疏曰:『实年六十五,而官年已逾七十。』遂得去。

说了这么多宋朝的事情,问题真的很多,但当权者难道没看到吗?绝对不是这样的。宋太宗赵光义,从他兄弟赵匡胤手中接过大宋江山后,就弄了个《戒石铭》,想让官员永久铭记。这四句话我们许多官员都耳熟能详:“尔俸尔禄,民膏民脂,下民易虐,上天难欺!”我的理解,他突出和深化了最主要的三层意思:第一,百姓是你们的衣食父母,不要搞反了。以为你在为百姓工作,以为你有多大的能耐呢,你吃老百姓,喝老百姓,你们就应该是百姓的公仆,什么叫公仆?就是大家的仆人。怎么做仆人?战战兢兢,如履薄冰。第二,这个钱是老百姓的血汗钱,是一分一厘汇聚起来的。纳税人起早贪黑,纳税人节衣缩食。不错,你也是纳税人,你想对了,如果你经常这样想,你就会对这个钱珍惜了,十分地珍惜。一顿饭一头牛,屁股底下一栋楼,你不会那样做的。第三,要发自真心地对百姓好。既然是你的衣食父母,既然是分分都来之不易,那么,就应该敬之爱之抚之惜之,上天时刻在看着你的一举一动呢。

还要再叉开一下。前几天,我在读《太平广记》,看到了一个非常具有市场经济头脑的县官:唐朝的时候,浙江新昌县令夏侯彪之,刚刚上任,就向里正打听,一钱能买几个鸡蛋?里正说:三个。夏县令就将十千钱交给里正,让他买三万只鸡蛋。他对里正说:不要把鸡蛋给我,将鸡蛋拿去让母鸡孵小鸡,能孵三万只小鸡,过几个月小鸡就长大了,帮我把鸡卖掉,每只鸡卖三十钱,半年之间,可得三十万。然后,夏县令又问里正,一钱能买几根竹笋?里正说,能买五根。他又将十千钱交给里正,让他买五万根竹笋,并告诉里正,他不拿走竹笋,让竹笋长在竹林中,到秋天,竹子就长大了,每根能卖十钱,一共可得五十万。可能是夸张了,但贪鄙无道的形象却栩栩如生,你能保证他身上没有这样官员的影子?

尔俸尔禄,民膏民脂。很希望它就是观世音传给唐僧的紧箍咒。这个咒如果灵了,那么,上面一些关于官员的问题估计可以得到有效的解决。

《容斋续笔·卷一·戒石铭》

□『尔俸尔禄,民膏民脂,下民易虐,上天难欺。』太宗皇帝书此,以赐郡国,立于厅事之南,谓之《戒石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