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肆 范仲淹的“荒政三策”(1 / 1)

字字锦 陆春祥 593 字 11天前

《卷十一·官政一》写到了范仲淹的工作智慧:皇祐二年(1050年),范仲淹在杭州知州任上,遇到了“两浙路大饥荒,道有饿殍,饥民流移满路”。这个饥荒的程度很厉害,关键是人饿死了不少!

《梦溪笔谈·官政一》

□皇祐二年,吴中大饥,殍殣枕路,是时范文正领浙西,发粟及募民存饷,为术甚备,吴人喜竞渡,好为佛事。希文乃纵民竞渡,太守日出宴于湖上,自春至夏,居民空巷出游。又召诸佛寺主首,谕之曰:『饥岁工价至贱,可以大兴土木之役。』于是诸寺工作鼎兴。又新敖仓吏舍,日役千夫。监司奏劾杭州不恤荒政,嬉游不节,及公私兴造,伤耗民力,文正乃自条叙所以宴游及兴造,皆欲以发有余之财,以惠贫者。贸易饮食、工技服力之人,仰食于公私者,日无虑数万人。荒政之施,莫此为大。

范市长立即采取紧急措施,创造性地实施了“荒政三策”:一是兴土木,以工代赈。实体经济不好,就业形势立即紧张,岗位少人多,劳动力自然不值钱。但这正是营造的好机会,弄一些大项目,百姓有活干了,生计问题流离失所之苦都会解决;二是利用杭州人好佛事、喜旅游的习俗,大兴旅游业,一时饮食、住宿、贸易等服务行业都需要劳力,大增就业者数万人;三是拉高粮价,引四方粮商昼夜进粮,结果杭城粮食爆满只好降价,百姓大大得益。

这个“荒政三策”,如果放在别的地方不见得适用,但放在杭州却条条见效,为什么呢?第一条和第二条都跟杭州这个旅游城市有关。他把各个寺庙的方丈召集起来说,这种年份,用工工钱很低的,你们可以趁此大兴土木。当然,这个先决条件是,杭州的寺庙都有钱。除此以外,他还下令翻新粮仓、官署,每天雇佣上千劳工。公家单位要搞建设,一定会拉动一些经济,即便杭州现有财政支付有些问题,但是,为了老百姓有个活路,难道不可以向中央财政求助吗?

正因为杭州是旅游城市,杭州的老百姓很喜欢旅游做佛事,因此,他这个策略才有广泛的群众基础。一句话,就是要自己救自己,要让整个杭州都动起来!于是,他组织划船比赛,还尽量拉长比赛的时间,从春天到夏天,简直是搞全民体育大赛,层层选拔,众人关注,这样就拉动了很多的行业。尽管有人告状说,范市长不顾老百姓的死活,一天到晚大兴土木,还奢侈得很,天天花天酒地,但都只是看表面,不看大局。

至于第三条,还因为杭州是个旅游城市,来来往往的人多,因此他先把杭州的粮价暂时拉高,然后等各地粮商趋之若鹜时,杭州的老百姓就得实惠了。因为那时不像现在,运输啊仓储啊什么的都不方便,你粮食运进来再想出去就会亏本,还不如低价卖给老百姓呢。这一招实在太阴,简直有点坑商,但是,为了老百姓不饿死,他也只能出此下策了。

此三策是需要冒险的,他需要有卓越的远见,还要承担被弹劾和罢官的危险,但范仲淹毫不犹豫地做了。

三策的成功,有一小部分还要归功于朝廷,他们很理解范公,虽然他们理解的前提是范公一向正直的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