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更担忧的是大唐的未来。大唐的大旗到底能扛多久?虽然殚精竭虑,仍然会百密有疏。但教子应该是一个重要话题。子教不好的直接后果很有可能是人朝两亡。
我最感兴趣的是李世民的情景教育,这一点绝对有别于一般的皇帝。
贞观十八年,册立太子后,李世民常常用身边事教育他。
《贞观政要·教戒太子诸王第十一》
□贞观十八年,太宗谓侍臣曰:『古有胎教世子,朕则不暇。但近自建立太子,遇物必有诲谕。见其临食将饭,谓曰:‘汝知饭乎?’对曰:‘不知。’曰:‘凡稼穑艰难,皆出人力,不夺其时,常有此饭。’见其乘马,又谓曰:‘汝知马乎?’对曰:‘不知。’曰:‘能代人劳苦者也,以时消息,不尽其力,则可以常有马也。’见其乘舟,又谓曰:‘汝知舟乎?’对曰:‘不知。’曰:‘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尔方为人主,可不畏惧?’见其休于曲木之下,又谓曰:‘汝知此树乎?’对曰:‘不知。’曰:‘此木虽曲,得绳则正。为人君虽无道,受谏则圣。此傅说所言,可以自鉴。’』
对着饭菜准备吃饭时,李世民问太子:你知道饭是怎么来的吗?太子说:不知道呢。爹就教育他说:凡是种庄稼的农事都很艰难辛苦,全靠农民出力,不要违背农时,才常有这样的饭吃!
看到太子骑马,李世民问太子:你对马了解吗?太子说:不了解哎。爹就教育他说:马是能够代替人做许多劳苦工作的,要让它按时休息,不耗尽它的气力,这样就可以经常有马骑。
看到太子乘船,李世民问太子:你对船了解吗?太子说:不了解噢。爹就教育他说:船好比是君主,水好比是百姓,水能够浮载船,也能推翻船。你不久将要做君主了,对这个道理怎能不感到畏惧呢?
看到太子靠在弯曲的树下休息,李世民又问太子:你对这棵树了解吗?太子说:这个还真不了解。爹于是再继续教育:这树虽然长得弯曲,但用墨绳校正就可以加工成平正的木材。做君主的虽然有时德行不高,但只要能够听得进意见,也会成为圣明君主的。
真是一个操心的爹爹!
李世民每说完一次,都要强调一次:我讲的这些道理,你一定要时时对照,加以鉴戒!他的那些道理都是触景生情,自然生发,因为他已有足够的人生经验了。可是,太子有吗?没有!没有他能真正体味吗?只是表面上听懂而已!只是一个父亲的唠叨而已!
我很感慨李世民的苦心。就米来说,我们已经很少有人知道米是怎么来的,包括那些从农村长大的孩子。幼儿园的孩子甚至会说,米就是从商店里用钱买来的。
我想,明代的农业科学家宋应星应该读过《贞观政要》的,因此,他在《天工开物》里很详细地告诉我们,从稻种长成米粒,一般要经过八个大大小小的灾难。
第一灾,种子入仓。早稻稻种在秋初收藏的时候,中午往往是烈日,种子的内部温度就会很高,如果封仓太急的话,谷种就会带着暑气。来年田里有粪肥发酵,土壤温度也会升高,再加上东南风带来的暖热,这样,就会对禾苗和稻穗大大损害。由此看来,种子很重要,大部分的病根在种子里,这大概就是我们说的遗传吧。我在读大学前,假期都要干些农活,不过,这种选择和收藏种子的事情还轮不到我等毛手毛脚的孩子,都是大人们根据经验仔细操作的。在我的记忆里,我们那个生产队,好像还没有发生过比较严重的种子事件。现在看来,真是非常的不容易。
第二灾,撒播。春耕大忙季节里,田野里会非常的热闹,牛和拖拉机并用,把田深翻打烂整平,一畦一畦的,再放几寸深的水,就可以播种了。但这个时候,如果有水,谷粒还没来得及沉下,突然刮起大风,谷种就会堆积到秧田的一角。这种现象,我想飞机撒播的时候一定会出现,但那是大面积,没有太大的关系,反正要经常撒播的。今年撒了,明年再撒,几年后一片林就长成了,而且高高低低,完全符合自然。
第三灾,鸟灾。谷子长出秧苗后,要防止成群的雀鸟飞来啄食。所以,我们小时候常见的风景是,一片秧田里,插着数个稻草人,虽然没有诸葛亮借东风那么密集,但也有不少。那些稻草人还很有创意,有的会穿着各式各样的衣服,穿得最多的是蓑衣,表示有人在干活吧。那些鸟也是久经沙场,战斗经验不少,有时还会趁着稻草人不注意,偷偷俯冲下来叼食。因此,为了保证秧苗的高出苗率,生产队会派专人轰鸟,“噢希,噢希”,扯着嗓子大喊。这样的活,非常的惬意,孩子们往往是首选。
第四灾,成活。刚插下田的秧苗,非常的脆弱,就像让幼儿独立生活一样,跌跌撞撞,一不小心就会夭折。如果碰上江南连续的阴雨,没扎根的苗就会损坏过半。但只要有连续几个晴天,秧苗就可全部成活。江南的雨季有时很烦人,连续一周的情况经常发生,所以,我们小时候补种的情况也时常有。更兼发大水,秧苗全部浮上,只得大水退后另插。伴随着有趣的情节是,小孩们往往会拿着网兜,在一些秧田里抓鱼,常有收获,那些野生的鲫鱼都是从河里跑出来避难或者是趁机来旅游的。
第五灾,虫灾。秧苗返青长出新叶后,土壤里的肥料也不断发热,再加上不断升高的气温,于是稻叶上就会长虫。宋应星那个时代只能盼望起风下雨,而现代可以用药打。印象比较深的是六六六粉,喷药者全副武装,戴着鬼子进村的防尘帽,捂着口罩,胸前背着把喷雾机,右手不断地一圈一圈地摇着,就像《南征北战》里张军长急急地摇磁石电话机求援那样;左手拿着喷枪,对着稻叶一片片地扫。过几年又会换一种药,大概是那些稻飞虱有了免疫力了吧。田间地头,经常会有东一只瓶子,西一只瓶子,那都是农民们施药后丢弃的。不太环保吧,也是没办法的事,谁让虫害越来越多呢。
第六灾,“鬼火”烧禾。这个我没有见过,写到这里时,几番咨询,也都说,“磷火”这种现象是有,但不会对稻形成灾。宋应星是这样说的:稻子抽穗后,夜里有“鬼火”四处漂游烧禾。这种火是从腐烂的木头里跑出来的。每逢多雨季节,旷野里的坟墓多被狐狸挖穿而崩塌,里面的棺材板被水浸烂了,等到日落黄昏时,从坟墓的缝隙里冲出来,在几尺的范围内漂游不定。稻叶遇到这种火,立即会被烧焦。
第七灾,水灾。这里的水灾是指缺水。禾苗从返青到抽穗结实,早稻每蔸约需水三斗,晚稻需水约五斗,缺水就会干枯。而且据宋的估计,将要收割时如果缺水一升,粒数虽然不会变,但谷粒会缩小,用碾或臼加工时也多会断碎。这大概就是我们所说的细节决定成败,小小的一个细节,也会使米质大大下降的。所以,我们生产队里有个工种很特别的,就是放水工,干这个活往往是生产队长自己,整天扛着把锄头,东转转,西走走,东挖一个口,西挖一个缺。我还以为队长嘛,领导,干点轻松的活,哪里知道这里学问很深呢。
第八灾,狂风阴雨。辛辛苦苦,稻子成熟时,如果遇到狂风把谷粒吹落,或者遇上连续十来天的阴雨,谷粒沾湿后就会自行霉烂。但这大概是局部灾害,如果不是很特殊的年份,一般不会大面积的。吹落谷粒我倒是见得不多,但收割时连续阴雨还是很常见。生产队常用的办法是,如果实在不能延期,一定要如期收割。收割时会异常地辛苦,想想看,下雨天,烂污田里翻稻草,越翻越沉。收来后,发动全体人员,腾地方晾谷子。那个季节,往往只要有空的场地,都会晒着晾着稻谷,脚下一不小心就会踩着金黄,乱是乱,但很有丰收的喜悦。生产队里有几位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女知识青年,骄阳下,戴着草帽,穿着长袖,全副武装的,拿着把叉,翻翻晒着的谷子,队长还是非常照顾知识青年啊。
谢谢宋应星先生,让我知道并能回忆起这些稻灾。稻种一关一关顽强地闯过来了,米也就生产出来了。只是现如今还有多少人知道这样的细节呢?别人我不敢肯定,我们家陆地同学肯定不知道。
宋应星《天工开物》
□凡早稻种,秋初收藏,当午晒时,烈日火气在内,入仓廪中关闭太急,则其谷粘带暑气(勤农之家,偏受此患)。明年田有粪肥,土脉发烧,东南风助暖,则尽发炎火,大坏苗穗,此一灾也。
凡稻撒种时,或水浮数寸,其谷未即沉下,骤发狂风,堆积一隅,此二灾也。谨视风定而后撒,则沉匀成秧矣。凡谷种生秧之后,防雀聚食,此三灾也。立标飘扬鹰俑,则雀可驱矣。凡秧沉脚未定,阴雨连绵,则损折过半,此四灾也。邀天晴霁三日,则粒粒皆生矣。凡苗既函之后,亩上肥泽连发,南风薰热,函内生虫(形似蚕茧),此五灾也。邀天遇西风雨一阵,则虫化而谷生矣。凡苗吐穑之后,暮夜『鬼火』游烧,此六灾也。
凡苗自函活以至颖栗,早者食水三斗,晚者食水五斗,失水即枯(将刈之时少水一升,谷数虽存,米粒缩小,入碾臼中亦多断碎),此七灾也。汲灌之智,人巧已无余矣。凡稻成熟之时,遇狂风吹粒殒落,或阴雨竟旬,谷粒沾湿自烂,此八灾也。
当然,李世民的良苦用心更体现在其他细节上。
贞观七年,他就让魏徵编了一本《自古诸侯王善恶录》,分别赐给诸王,还亲自写序言进行教育。
但是,世事难料,他没有想到,数年后,有个叫李隆基的曾孙,为了他的“妃子笑”,为了让杨妃子能及时吃到新鲜荔枝,成立了当时世界上最快速的运输公司,从荔枝的产地到皇宫的一次接力快递,居然要跑死一百多匹马!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