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贞观政要·俭约第十八》
□贞观十一年,诏曰:『朕闻死者,终也,欲物之反真也;葬者,藏也,欲令人之不得见也。上古垂风,未闻于封树;后世贻则,乃备于棺椁。讥僭侈者,非爱其厚费;美俭薄者,实贵其无危。是以唐尧,圣帝也,谷林有通树之说;秦穆,明君也,橐泉无丘陇之处。仲尼,孝子也,防墓不坟;延陵,慈父也,嬴、博可隐。斯皆怀无穷之虑,成独决之明,乃便体于九泉,非徇名于百代也。洎乎阖闾违礼,珠玉为凫雁;始皇无度,水银为江海;季孙擅鲁,敛以玙璠;桓魋专宋,葬以石椁,莫不因多藏以速祸,由有利而招辱。玄庐既发,致焚如于夜台;黄肠再开,同暴骸于中野。详思曩事,岂不悲哉!
李世民问魏徵:听说现代人墓地越来越豪华,一穴卖到几十万甚至数百万?祭品越来越讲究,烧豪宅、跑车、冲锋枪甚至小三?什么意思嘛?
魏徵回答:陛下啊,的确是这样。现代人也死不起呢,墓地越来越紧张,可能供需有矛盾吧!祭品也五花八门,今年更升级,什么苹果手机5,ipad三代,还有LV、GUCCI包包,我们都没听到过的。要说为什么这样,我估摸着,要面子、跟潮流,也有钱,大家比呗!
李世民说:这不行,赶快把《贞观政要》拿出来,把我关于殡葬改革的决定重申一下。
魏徵说:好,温故而知新,资治以通鉴,不知有没有用处呢?!
目前厚葬奢侈风盛行,我现在发布一个决定,全体官员民众必须认真执行。
我们知道,人死亡了,就是生命的终结,这个终结其实是让人返璞归真。所以,埋葬就是埋藏尸体,目的是使人再也看不见,没有其他更多的含义。古代的风俗,没有听说要堆坟树标记的,也不知道是哪个朝代立下的规矩,要为死者准备棺椁。
我们回顾一下人类文明的殡葬历史吧。
唐尧,圣明的国君,传说他葬在谷林时,仅要求人们在他墓的四周种树做标记。种树的好处,我就不多说了,前人栽树,后人可以乘凉。更重要的是,他已经化作青山,滋养着森林,和大自然又连为一体,这才是一种真正的回归。秦穆公,也是圣明的国君,他葬在橐泉宫,都没有要求后人堆土做丘陇。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境界啊,人死如灯灭,他只要求活在人们的记忆里,那一抔黄土,能存在多少年呢?不过几十年,风雨侵蚀,不会留下任何痕迹。再说孔夫子,他也是著名的孝子,他这么有名的人,在防山(今山东曲阜城东)那个地方合葬他的双亲时,也没有起土堆坟,他才不怕人们说他不孝呢!孝是什么?不就是生前的孝顺吗?这些人为什么都这么做呢?他们都是心怀着长远的考虑,有独特果断的明智,是希望死者能够安卧在九泉之下,并不是为了自已在百年以后获得美名。
我没有仔细研究过,古代那种良好的殡葬风俗是被谁率先破坏了的。
我知道的是,吴王阖闾,那个出息不怎么大的家伙,居然违背礼制,在自己的墓中用珍珠美玉雕刻成凫雁。这就开了一个很不好的头嘛,大家想想看,勤俭很难养成习惯,而奢侈却是一学就会的啊。所以,秦始皇就更加过分了,他居然在墓中用水银来象征江海,用兵马俑来保卫,这个人,想得真是太远了,他以为他的地宫中,尸体和随葬品可以永远不腐烂,盗墓者永远进不了他的地盘。还有季平子,专擅鲁国大权,死后用美玉来装殓,桓魋在宋国专权,制造豪华石椁来埋葬。
然而,这样的奢侈只是表面上的。他们万万没想到,因为贪婪地贮藏财物,坟墓中便有利可图,很快就引来灾祸,招来了掘墓之辱。墓室打开后,可以想见的场景是,尸体被焚烧,黄肠题凑(帝王陵寝椁室四周用柏木枋堆垒成的框形结构)被拆散,尸骸和棺木一起暴露在旷野。
我不是吓唬大家,这都是事实嘛!可能许多人认为,自己并不是帝王,不会有人关注,这你们完全想错了。那些盗墓之徒,他们世代掘墓为业。有财物的地方,又没有人监管,也怪不得人家,豪华的墓葬在某种程度上就是鼓励他们去偷嘛!那些钱物用在什么地方不好呢,为什么一定要埋进土里?
我们的法律制度中,对丧葬其实已经有详细的各项规定。但是,许多富贵功勋人家,大多会随从习俗,民间也有奢侈浪费、败坏风气的现象。他们把厚葬当做奉老送终,把修建高大的坟墓当做孝道,衣衾棺椁雕饰得极其豪华,灵车葬器尽量用金银珠玉作装潢,富贵人家超越法度而相互炫耀,贫穷人家变卖家产也追赶不上。如此的比攀,如此的轻养厚葬,实在是将事情完全搞反了!
所以,厚葬的危害已经很深了,从今以后要惩治革除。
因此,奢侈的行为应该引为诫,节俭的做法可以作为榜样。
我虽位处全国之尊,但深深地知道,自己同时也承续了百代帝王的弊端,也就是说,他们优秀的品质我并不一定能学好,但那些不好的习气,我身上一定不会少的。这个你们不说,我自己也有自知之明,人总脱不了这些毛病。因此,我既然要求大家节俭,自己也应该努力去做到!
今天,我在首都长安发布这个命令,从王公以下到平民百姓,送葬的器物如果有不依照法令规定的,希望各州各府各县的纪检部门,要明确地加以监察。查明情况的,一律根据情节定罪,绝不手软!京城五品以上的官员,还有那些元勋贵戚之家,一视同仁,违法必究!
岁岁清明,植树造林。
扫墓献花,文明思亲。
贞观十一年,公元637年清明节,此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