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贰 烹小鲜的几对重要关系(1 / 1)

字字锦 陆春祥 1587 字 11天前

治大国如烹小鲜。

治大国真有这么简单?不会的。我想他要说的是,煎小鱼,不要翻来覆去,不要瞎折腾,如果能做到这一点,那小鱼鱼身一定完整且味道鲜美。的确如此,如果掌握了要领,还真是这么回事。

《贞观政要》谈到的烹小鲜套路有很多,但我觉得有四对关系特别重要。

《贞观政要·政体第二》

□魏徵对曰:『自古失国之主,皆为居安忘危,处治忘乱,所以不能长久。今陛下富有四海,内外清晏,能留心治道,常临深履薄,国家历数,自然灵长。臣又闻古语云:‘君,舟也;人,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陛下以为可畏,诚如圣旨。』

第一对,是著名的船和水的关系。

这应该是李世民那面镜子魏徵的观点。这个观点提出的前提是这样的。贞观六年,李世民说:我观察古代的帝王(他是一天到晚研究古代帝王),总是有兴盛有衰亡,就好像有早晨就必定有黄昏那样,为什么会这样呢?我简单理了下,大概有:他们的耳目受了遮蔽,不了解当时的政治得失;忠诚正直的不敢直言相劝,邪恶谄谀的人却一天天得到重用;国君看不见自己的过失,所以导致国破家亡。这实在令人恐惧啊!

然后,魏镜子就和李世民说:确实是这样。但如今我们国家内外清平安定,您还常常如临深渊,如履薄冰,以这样的态度治天下,国运自然长久。打个比方吧,君主好比是船,百姓好比是水;水能够载船行走,也能够把船掀翻!

道理就这么简单。

水在什么情况下会将船掀翻呢?我猜测主要有内外两种原因:

一、因为外部环境的变化,推动水变成大浪巨浪狂浪,那么,这个船就有掀翻的可能。我们可以这样理解,在水中行船本身就是一种危险,也就是说,只要你行船了,就有翻船的可能。而且,外部环境有很多因素希望你翻船,你翻船了,就会有新船更替进来;你旧船不翻,人家的新船无法启帆。因为,历史的河道很怪异,只允许一艘或几艘行驶。

二、因为内部原因的翻船。内部原因大致有两个,一是驾船人的技术问题。他虽然匆匆忙忙造了条船,但不经风浪,根本就没什么能力。他甚至不知道基本的行船常识,即便在风平浪静的河面上,行着行着,因为一个错误的驾驶动作而迅速翻船。另一个是吨位问题,这条船太大,载得又太重,所以,行着行着,就沉掉了,是因为船的不堪重负。这个不堪重负可以理解为,老百姓忍受不了。

《贞观政要·慎所好第二十一》

□贞观二年,太宗谓侍臣曰:『古人云‘君犹器也,人犹水也,方圆在于器,不在于水。’故尧、舜率天下以仁,而人从之;桀、纣率天下以暴,而人从之。下之所行,皆从上之所好。』

第二对,容器和水的关系。

贞观二年,李世民对身边的大臣说:近来我有个研究发现,国君好比是盛水的容器,百姓好比是水,水的形状是方是圆取决于装它的容器,而不决定于水本身。这怎么理解呢?比如尧舜用仁义统治天下,而人们也跟着仁义;桀纣用暴虐统治天下,而人们也跟着行暴虐。再说得通俗些就是,下边的人做些什么,都是跟着上边人的喜好。

我给你们举个例子说明吧:梁武帝父子崇尚浮华,只喜欢佛教道教。武帝末年,他经常驾临同泰寺,亲自讲解佛经,随从的官僚们也都戴大帽穿高靴,坐着车子跟在屁股后面,整天谈论佛经义旨,不把军机要务、法典制度放在心上。等到敌人率兵攻打京师时,尚书郎以下的官员多数不会骑马,徒步狼狈逃窜,被杀死的人无数。灭亡是很自然的事了。

因为容器的不可改变性,因为水的柔顺性,水只能随容器变化而变化,这是它们的物理属性决定的。

因此,上有所好,下必甚焉。

这样的例子,我们可以一路枚举。一直到现代,仍然如此。三任交通厅长、三任药监局长、四任县委书记,为什么会接连犯事?难道他们不知道李世民那三面著名的镜子?不可能不知道!那只能说是那些特殊的水钻了容器的空子,知道容器的软肋所在,不怕你行得正坐得端,只怕你没有爱好,有爱好,一切OK。

第三对,治国和养病的关系。

贞观五年,李世民又有研究心得:我认为治国和养病没有多大的差别。当病人觉得病情有所好转时,就更加需要小心地调护;如果触犯调护的禁忌,必然导致死亡。治国也是这样,当天下稍微安定的时候,尤其需要小心谨慎,如果因此骄傲放纵,必然会招致衰乱覆亡。

《贞观政要·政体第二》

□贞观五年,太宗谓侍臣曰:『治国与养病无异也。病人觉愈,弥须将护,若有触犯,必至殒命。治国亦然,天下稍安,尤须兢慎,若便骄逸,必至丧败。今天下安危,系之于朕,故日慎一日,虽休勿休。然耳目股肱,寄于卿辈,既义均一体,宜协力同心,事有不安,可极言无隐。傥君臣相疑,不能备尽肝膈,实为国之大害也。』

这一对关系的悟出,应该是李世民的切身体会。

今年我的体检报告有一项是这样的:总胆固醇偏高。医生给出的建议是:(1)、低脂、低糖饮食,多进食蔬菜、水果,定期复查;(2)、必要时在医师的指导下使用降脂药物治疗。

然后我就很好奇,上网查了降低总胆固醇的食物、不含总胆固醇的食物、饮食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总胆固醇高如何治疗,等等。我最关注的是,总胆固醇偏高以后会有什么样的结果?

结果肯定吓人。就肝胆方面说,会引发脂肪肝、肝脏肿瘤、胆道梗阻、胆道结石、胰头癌等,还会引发各类高血脂症,从而引发其他疾病,如急性失血、多发性骨髓瘤……一句话,总胆固醇偏高是会让人丧命的,当然这个丧命的前提是,你经常不断地去触犯它的禁忌,它就有可能让你丧命。

这是由一个单项疾病而引发的。现在的疾病到底有多少种?估计谁也说不清。理论上,几乎所有的疾病都可以致人死亡,只是有的直接些,有的间接些。从现实看,致人死亡的其实大部分是间接的,也就是说,本来这个病绝对不会致人死地,但是,一不小心,就引发了其他潜在疾病的暴力起义,然后就无力回天了。

胡适的社会病理分析法,我已在多个场合引用过,觉得非常管用。他说,研究社会问题可以用治病的方法来形容:第一,要知道病在什么地方;第二要知道病是怎样起的,它的原因在哪里;第三,已经知道病在哪里,就得开方给他,还要知道某种药材的性质,能治什么病;第四,怎样用药,若是那病人身体太弱,就要想个用药的方法,是打针呢,还是下补药呢?若是下药,是饭前呢,还是饭后呢?是每天一次呢还是两次呢?

胡适说这些话的时候,有没有受过李世民的影响,他自己没说过,我们也不知道,我相信,以他的博学,他肯定读过《贞观政要》的。

《贞观政要·政体第二》

□贞观九年,太宗谓侍臣曰:『往昔初平京师,宫中美女珍玩,无院不满。炀帝意犹不足,征求无已,兼东西征讨,穷兵黩武,百姓不堪,遂致亡灭。此皆朕所目见,故夙夜孜孜,惟欲清净,使天下无事。遂得徭役不兴,年谷丰稔,百姓安乐。夫治国犹如栽树,本根不摇,则枝叶茂荣。君能清净,百姓何得不安乐乎?』

第四对,治国和种树的关系。

贞观九年,李世民又触景生情,他总是能从简单的事情中悟出道理:治国也好比种树,只要树根稳固不动摇,就能枝繁叶茂。这个道理,魏镜子在贞观十一年又重复上书阐明:要想让树长得好,必须使树木的根扎得牢固;树木的根基不牢固,却希望树长得很大,那是不可能的。

根深才能叶茂。根深就是国家的安定和繁荣,怎样才能根深?把根深深地扎进大地中,这个大地是生我们养我们的人民,是顺应人民合乎自然的一切举动。

人民其实是最善良也最容易满足的。还是以树作比。周作人在《我的杂学》中这样解释树的落叶:再读汤木孙的文章,每片树叶在将落之前,必先将所有糖分叶绿等贵重成分退还给树身,落在地上又经蚯蚓运入土中,化成植物性壤土,以供后代之用。

如此说来,这树叶可以赞美的地方竟要超过树木本身呢!叶子们的无私和大爱,在飘扬的不规则曲线中,不仅优美,而且沉甸!

人民不就是那么的无私吗?只是这个道理,树们一定要懂得,不要认为是理所当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