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三面镜子说自律(1 / 1)

字字锦 陆春祥 1194 字 11天前

《贞观政要·任贤第三》

□太宗后尝谓侍臣曰:『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朕常保此三镜,以防己过。今魏徵殂逝,遂亡一镜矣!』因泣下久之。乃诏曰:『昔惟魏徵,每显予过。自其逝也,虽过莫彰。朕岂独有非于往时,而皆是于兹日?故亦庶僚苟顺,难触龙鳞者欤!所以虚己外求,披迷内省。言而不用,朕所甘心。用而不言,谁之责也?自斯已后,各悉乃诚。若有是非,直言无隐。』

李世民应该非常清楚,李唐江山得来不容易,前朝往事就像昨天发生的一样,他又是亲历者。

新朝初建,创业者基本都能兢兢业业,只是李世民做得更好而已。

怎样才能避免前朝的惨亡?他的自律不能不说起了重大的作用,即便扶助的人再强,如果没有先天的基本素质,也不可能成功。

于是,三面镜子就成为后人的瑰宝了。

魏徵去世后,李世民伤心了很久,后来他常常对身边的大臣说:用铜来做镜子,可以正衣冠;用历史来做镜子,可以知道朝代的兴衰更替;用人来做镜子,可以明白自己的得失。我是经常用这三面镜子防止自己的过失,如今魏徵去世了,我损失了一面重要的镜子啊。

有谁能够约束皇帝?法律不是他制定的吗?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执行起来难度却不小,连包拯那样的,都要三思而后行。因此,特别要讲求自律。

第一面镜子,是日常生活的必需。有些事情,我们必须借助外力才能达到,因为,我们不能把自己的脖子往上提。正衣冠不仅是日常礼仪的需要,也是文明程度的体现,更是对别人的尊重。那么,铜镜就可以帮助我们达到这个目的。从普遍性来说,这面镜子人人都可以使用,而且效果立竿见影。

第二面镜子,是自身素质的积累。人都有认知上的局限性,都会犯各种各样的错误。但正因为是人,他会善于接受教训,那些教训,是历史经验的积累,人类社会的前进,正是这样曲折而行的。那些曲折,已经被历史经验多次证明,为什么还要去犯呢?想一想,真是犯不着。也许,历史的最大价值就在这儿。

第三面镜子,是参照物,也是一种软约束。虽然各个朝代都设有谏官之类,但是,鉴于人喜欢听好话的共通性,也鉴于提意见人的趋利性,要真正听到意见,要长期听到意见,要真正执行意见,那还是很难的。齐桓公的例子,也许是最典型的了,开方、竖刁、易牙,他们那种“敬业”程度,一般人也不具备,难怪桓公会改变想法。但,最终的结局是桓公惨死。

所以,出一面魏徵这样的镜子,不要说李世民时代不容易,就整个社会发展的大历史看,也很不容易。因此,李世民就格外珍惜。

他对这面镜子可谓榨干吃净:贞观十七年,任命魏镜子做太子太师,仍然兼管门下省的政事。镜子提出自己有病在身,难以胜任,李世民对他说:太子是宗庙社稷的根本,必须有好的老师教导,因此要选择公正无私的人辅佐他。我知道你身体有病,你可以躺在**教导太子啊!不久,镜子得了重病,他原来住的宅院内没有正堂,李世民当时本想给自己建造一座小殿,于是就停下工来,把材料给魏镜子造了正堂。建好后,李世民又派宫中使节赐给镜子布被和素色的褥子,以讨魏的喜好。几天后,魏镜子病逝,李世民亲自到镜子的灵柩前痛哭,追赠镜子为司空,赐谥号,还亲自给镜子写碑文,并亲笔书写在石碑上。

有了这三面镜子做前提,李世民做任何事都如坐针毡。

比如起居注。贞观二年,李世民说:我每次想说话的时候都非常纠结,这句话能不能说?说了后效果会怎么样?因为他知道,那些负责皇帝起居的官员,会一字不漏地将他的话给记录下来,如果有一句话违背常理,那么千年以后,人们还会查得到。

比如杜馋言。贞观初年,李世民说:我常常防微杜渐,想禁绝馋言和诬陷之事的发生,但仍然担心精力不济,或者有没有察觉的问题。

比如要节俭。贞观十一年,御史马周提建议说:唐尧用茅草盖房,夏禹粗衣劣食,汉文帝因珍惜百金的费用,停止建造露台,还收集臣子上书用的布袋,用作宫殿的帷帐,他所宠爱的夫人的衣裙短得不能拖在地上。下属都这么建议了,还有这么多的先贤表率,我还好意思浪费?显然不行!

比如不做无关紧要的事。贞观十一年,著作佐郎邓隆上表请求,将唐太宗的文章编辑成文集出版。李世民不同意。他的理由是这样的:我制订的政策、发出的诏令,如果对人民有好处的,史书上已经记载了,这足能够流传不朽。如果处理的事务扰乱国家且对人民有害,虽然文章辞藻华丽,终究会被后代取笑的。

你们看,梁武帝父子、陈后主、隋炀帝,他们都有文集,但他们所做的事都不合法度,国家也在短时间内灭亡了。我认为,做君主的,只要把品德修养培养好就行了,何必要出那些文集呢!

《贞观政要·文史第二十八》

□贞观十一年,著作佐郎邓隆表请编次太宗文章为集。太宗谓曰:『朕若制事出令,有益于人者,史则书之,足为不朽。若事不师古,乱政害物,虽有词藻,终贻后代笑,非所须也。只如梁武帝父子及陈后主、隋炀帝,亦大有文集,而所为多不法,宗社皆须臾倾覆。凡人主惟在德行,何必要事文章耶?』竟不许。

大印数,高稿酬,这些都是**。然而,李世民的思路始终很清晰,能流芳百世的,不是说出版文集就可以做到的,后人自有其评判的标准。是垃圾终究是垃圾,是金子自然放光。

于是,李世民的脑子一直很清醒。贞观初年的时候,他就这样认识到:做国君的原则,必须以百姓的存活为先。如果以损害百姓的利益来奉养自身,那就好像割自己大腿上的肉来填饱肚子,虽然肚子填饱了,但人也就死了。如果要想安定天下,首先必须端正自身,世界上绝对没有身子端正了而影子不正的情况。我常常想,能损伤自身的并不是身外的东西,而恰恰是我们自己,都是由于自身的贪欲才酿成祸害。

其实,人人都会说自律,但是,怎么做却又是另外一回事,尤其面对这么一大堆**。对帝王来说,这种**是360度全方位的,就更需要一种坚定和坚持了。从自律角度看,李世民确实不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