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 貌丑镜子里不会出现美影(1 / 1)

字字锦 陆春祥 1147 字 11天前

现在,我要着重告诫你们的是,在你们的工作和生活中,名和实一定要相符,如果以种种伪装来图好名声,这种虚名总归要败露。崇实求名不完全是对个人修养的要求,它也是为了勉励世人树立起好的风气。

我们首先关注一个很普通的物理现象:容貌美丽,影就一定美,反之亦然。现在有些人不注重自身的修养,却奢望有个好名声传扬于世,那就好比容貌很丑的人,要求镜子里出现美好的影子一样,一定是妄想。

《淮南子·名实篇十》

□名之与实,犹形之与影也。德艺周厚,则名必善焉;容色姝丽,则影必美焉。今不修身而求个名於世者,犹貌甚恶而责妍影于镜也。上士忘名,中士立名,下士窃名。忘名者,体道合德,享鬼神之福祐,非所以求名也;立名者,修身慎行,惧荣观之不显,非所以让名也;窃名者,厚貌深奸,干浮华之虚称,非所以得名也。

对于这个名声,我观察了社会上的人,认为可以分三个层次:品德高尚的人忘记名声;中等品德的人努力去建立好名声;品德低劣的人则竭力窃取好名声。

忘记名声的人是很难见到的,近乎于圣人。比较多见的是树立名声的人,他们努力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谨慎行事,时刻担心自己的荣誉在世上难以宣扬,所以他们对名声是不会谦让的。第三类窃取名声的人,其实是外表敦厚而内心奸险,做任何事情都只是谋求浮华的虚名。

依我之见,第一类忘记名声的人,他应该是我们努力和追求的方向。就好比我们的人生目标中,一定要有一个标杆,有了这根标杆,你的人生才会丰满而充实,才不会虚度年华。不是说一定能做到,但起码是一种境界,有了这种境界,你的人生就会和别人不一样。我曾看过一个礼佛的小故事:一女子显达以前,身上只有二钱银子,她到庙里去拜佛施舍,住持都出来接待。后来,此女子做了贵妃,她又去那个让她曾经印象深刻并带来好运的庙里拜佛,并且大方地施舍千两银子,可是,住持却不见她。她很纳闷,想问个究竟。住持托人带话给她说:当初她是虔诚的,不带杂质的,所以,他出来接待;而今她是显摆,是张扬,所以,从价值来说,她现在的一千两银子还不值先前的二钱银子。

所以,有所求的最高境界应该是无所求,包括名声。

然而,无论哪个社会,第二种追求名声的人是大量的,他们也是推动社会进步的主要力量,正是有了他们这种对名声的孜孜以求,才会使社会风正气清。

细分起来,这一类也还是有许多类型的。

最高境界是那种不完全为名声的自觉行动,他们之所以需要名声,是因为名声其实也是一种鞭策,一种激励,因为他们不想让坏名声留下来。从这个角度说,这样在乎名声,和那些鸟们爱惜自己漂亮的羽毛,道理是一样的,自己的名声自己都不爱护,那又有谁来爱护你呢?

另一类时刻追求名声的也要注意,因为他已经离第三类窃取虚名不远了,甚至有的时候,会连成一体,因为太追求名声,可能就会不择手段。在镜头前,笑容满面,好像责任性很强,拿着一张纸板大支票,有的还要发表感言。等捐款仪式完成后,真要掏数十数百万甚至数千万的善款时,他却耍赖皮了。红十字会每年都有这样的例子,起先我很惊愕,居然还有这样的人,后来想想,也释然了,他们图的就是名和利,当他认为这样做并不能真正带来名和利时,他什么事情都做得出来,而不在乎另外的名和利了。

这一类追求名声,还应该注意尺度问题,一不小心也会毁掉自己长期积累起来的名声的。有一个人在一个地方做县令,非常勤勉,他每次派遣兵差,都要握手相送,还用公款购买礼物,送给每个人,说:上边有命令要麻烦你们,我感情上实在不忍,路上饥渴,送这些东西以表思念。哎呀,民众对他那个称赞啊,好评如潮。后来他调到另一个地方去做官,仍然沿用以前的做法,用公款送礼,这种费用一天天增多,就没有实力再继续下去了。这个例子我想有两点必须强调:一是你追求名声确实要量力而行,因为你的动机不是很纯,认为人家得了你的利一定要感恩于你,一定要说你的好,可是,你想没想过,等你有一天没有能力给人家礼物时候的情景吗?二是用公款来获取自己的好名声,更加要不得,真正是沽名钓誉,如果是让全体老百姓都得实惠,则没话可说,那是替纳税人办实事。

至于第三类窃取名声的人,那真是太多了,数也数不清。有个大贵人,以孝著称,他因为死了父母而哀伤过度,被人称赞。可是,他在居丧期间,竟然用巴豆涂抹脸颊,使脸上长出了许多疮疤,他是想借此表明他哭得有多伤心啊。可是身边的仆人们,非常看不惯,就将这件事传扬了出去,因为这一件小事,许多人便不再相信他的孝心了。你们看看,因为一件事情的假,从而毁掉了百件事情的真,这就是贪名的结果啊!那种捐款不兑现的,和这个涂巴豆的贵人,数千年过去,行为却是非常的相似。

2200多年前的某天,魏国国君安釐王问孔斌,谁是天下高士?孔斌说:世上根本不可能有完美无瑕的君子,如果退而求其次的话,鲁仲连勉强算一个。安釐王并不赞同他的观点:鲁这个人我认为不怎么样,此人表里不一,他的行为举止都是强迫自己做出来的,并非本性的自然流露。孔斌这样回答:作之不止,乃成君子。什么意思呢?就是说人本性都差不多的,都要强迫自己去做一些事情,管他是真心还是假意,假如能不停地这么做下去的话,到最后习惯成自然,也就成了君子。

这个世界上的芸芸众生,基本都是爱慕名声的,我们可以根据人类的这种特性而设法引导他们走上符合规范的正道。“作之不止”,这也算是一种因外在约束而产生的外在精神行为。当经年不息的外在约束变成内在行为以后,它就成了一种习惯,一种自觉,一种责任,一种浸入骨髓的素质。

一个人广做善事而树立名声,就像建房屋栽果树一样,生前可以得到好处不说,死后还能惠及后代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