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叁 不勤学则一辈子受辱(1 / 1)

字字锦 陆春祥 1647 字 11天前

不管什么时代,人生在世,都要有所专长的。

农民则商议耕稼,商人则讨论贸易,工匠则关注器械,武夫则练习弓马,文士则要讲究读书。从另一个角度说,父兄你不可能永远依靠,家乡也不可能永远保有,一朝流离,没人保佑,只有依靠自己了。谚语说得好:积财千万,不如薄技在身。

技还是容易学习的,三五年,只要不是太笨,养家糊口基本还能做得到。技都有这么可贵,更不要说读书了。朝代更替,变化无常,那些不学无术的贵族子弟都成了百无一用的蠢材,而那些有学问、有技术的人,无论在什么地方,都可以凭自己的本事安居乐业。

所以,你们如果不效仿古人勤奋好学的榜样,就像盖着被子蒙头睡大觉,什么也不知道!而学习的好处真是太多了,打个比方,学习好比种树:春天赏玩花朵,秋天收获果实;讲说讨论文章,就好比是春天的花朵;修身利行,就好比秋天收获果实。

因此,勤学的第一要义是,只要是一个行业里出类拔萃的,都是我们学习的对象。不管是务农的、做工的、经商的、当仆人的,还是钓鱼的、杀猪的、喂牛的、牧羊的,都有显达而贤明的先辈。如果以这样的态度去博学寻求,成就事业的机率就会大大增加了!

第二要把握的是,勤学也要趁早。早教的好处我就不细说了,幼年时期学习,脑子里就如同刻录机一般。我七岁的时候,背诵过《鲁灵光殿赋》,直到今天,每隔十年温习一次,还不曾遗忘。可是,二十岁以后背诵的经书,如果一个月不去温习,就很容易荒废。要提醒你们的是,我这个学习要趁早,和孔夫子说的,五十岁开始学《易经》,是不矛盾的,因为有许多的经典,艰深难懂,不是什么人都能读得懂的,完全理解它们,还要一定的人生积累,所以,夫子才会说五十读易。再一点要明确,趁早学习,和年纪大了才读书也不矛盾的,有的人是小时家贫,读不起书,不要以为成年了还没有开始学习,就认为学习的时机已过,这是很愚蠢的。我的观点是,只要想学习,什么时候都来得及,举个极端的例子,曾参七十岁才开始学习,他也终于名闻天下。

因此,幼年学习就像太阳刚升起的光芒;老年学习,就像夜里走路拿着蜡烛,总比闭上眼睛什么也看不见要好。

《颜氏家训·勉学篇八》

□人生小幼,精神专利,长成已后,思虑散逸,固须早教,勿失机也。吾七岁时,诵《灵光殿赋》,至于今日,十年一理,犹不遗忘。二十以外,所诵经书,一月废置,便至荒芜矣。然人有坎廪,失于盛年,犹当晚学,不可自弃。孔子曰:『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魏武、袁遗,老而弥笃,此皆少学而至老不倦也。曾子十七乃学,名闻天下;荀卿五十,始来游学,犹为硕儒;公孙弘四十余,方读《春秋》,以此遂登丞相;朱云亦四十,始学《易》、《论语》,皇甫谧二十,始受《孝经》、《论语》,皆终成大儒:此并早迷而晚寤也。世人婚冠未学,便称迟暮,因循面墙,亦为愚耳。幼而学者,如日出之光;老而学者,如秉烛夜行,犹贤乎瞑目而无见者也。

第三要注意学习的实用性。不是我功利,学习总要有所使用的,否则不学也罢。如果只会清谈,只会拘泥章句,只会背诵师长的言论,你问他一句话,他回答你一百句,如果再问他说话的主旨,他就会张口结舌无所适从,这种博士卖驴的学问,是没有什么用处的。所以,你们应当利用有效的时间,去广泛阅览那些有用的知识,并借此来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孔夫子说了:学也,禄在其中矣。什么意思?好好学习的话,俸禄就在其中了!

第四,勤学的毅力。这是坚持下去,或者说是成功的关键。苏秦用锥子刺大腿防瞌睡,孙康借助雪地里的夜光读诗书,车胤用袋子收集萤火虫用来照明读书,这些故事家喻户晓。现在,我再给你们说一下朱詹苦学的故事,这个故事也深深地感动了我。

义阳的朱詹,非常好学,但家境极为贫寒,有时接连数日都无米下锅,就经常吞吃用过的纸来充饥。严寒的冬天没有毡被御寒,只得抱着家里的狗睡觉。狗也很可怜啊,饿得两肚紧瘪,实在忍不住,就跑到别人家去偷东西吃,尽管朱詹大声呼唤,饿急的狗也不再回来,朱詹叫狗的声音,凄凄惨惨,让听到的邻居都极为悲伤。尽管朱詹如此的穷困潦倒,连最忠心的狗都弃他而去,可他仍然不改初衷,苦学不辍,最后终于成了一位令人尊敬的学士,且官至镇南录参事,连孝元帝都非常敬重他。

《淮南子·勉学篇八》

□义阳朱詹,世居江陵,后出扬都,好学,家贫无资,累日不爨,乃时吞纸以实腹。寒无毡被,抱犬而卧。犬亦饥虚,起行盗食,呼之不至,哀声动邻,犹不废业,卒成学士,官至镇南录事参军,为孝元所礼。此乃不可为之事,亦是勤学之一人。

第五,勤学的方法。会不会读书,还有方法问题,成功的人都是勤奋的,但勤奋的不一定都会成功,这其中就有方法问题。《尚书》上说的,只有喜爱提问的人,才能够获得更多的知识,《礼经》上也说,独自学习而不与朋友共同商榷,便会孤陋寡闻,这都说到了一些方法问题。从我自身所积累的一些方法看,主要有以下两点:

共同切磋,相互启发。学海无涯,一不小心就会闹笑话。江南有一位权贵,读了误本的《蜀都赋》注释,书中把“蹲鸱”解释成“芋”,巧的是,这个“芋”又错写成“羊”,后来有人给他送羊肉,他竟回信说:“谢谢您惠赠的蹲鸱。”满朝官员对此都十分的惊骇,不知道他用的是什么典故,很久以后才找到出处,也知道是这么回事。试想一下,如果,这位权贵,问问人,切磋一下,就不会有这样的差错了。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列举不完,太多了,这都是不交流沟通引起的。

援引事例,切忌道听途说。一些士大夫,不肯读书学习,又怕别人把他看成是庸俗浅薄之人,就把一些耳闻之说拿来牵强附会,装饰门面。提起吃饭就说是糊口,谈到钱就说孔方,问所迁之处就讲成楚丘,谈论婚嫁就说是燕尔,提起姓王的人便都称“仲宣”,说到姓刘的人全称为“公干”。若有人问起这些典故的出处和意思,就没有一个人能说得清楚了,用到言谈和文章中,常常是不伦不类,令人啼笑皆非。

举个我亲身碰到的例子。我在益都的时候,有一天,天刚放晴,阳光格外明媚,我和几个人坐在一起聊天,忽然发现地上有许多个小亮点,就问身边的人:这是什么东西?有一个蜀地的童仆弯腰看了看回答说:这是豆逼呀!大家听了都有些吃惊,不知道这个“豆逼”是什么东西。我让他取来看,原来竟是一颗小豆粒。为此,我便问了许多蜀地人士,为什么把这个“粒”叫做“逼”,当时竟无人能解释清楚。我便告诉他们:《说文解字》中,这个“逼”字是“白”加下“匕”的“皂”,解释为“豆粒”,大家听了都很高兴,终于明白了这种称呼的原由。

上面这个例子不是说我多有水平,只是说,学问无处不在,但一定要和现实结合起来。

下面再结合自己的读书,说一个最新的研究心得。

《礼记》上有句话:“定犹豫,决嫌疑。”《离骚》中也有句“心犹豫而狐疑”,前代学者都没有人对这句话进行解释。《说文解字》上有“陇西人称小狗为犹”,考查《尸子》,上也有“身长五尺的狗叫做犹”。你们不是常见到一个有趣的现象吗?人带着狗一起走路,狗喜欢事先跑到前面等,等人等不到,又跑回来迎接,像这样跑来跑去,直至一天结束。这就是“豫”字解释为左右不定的缘故,因此把狗叫做“犹豫”。也有人根据《尔雅》中说的“犹长得像麂,善于攀爬树木”的说法,认为犹是某种野兽的名字,听到人的声音后,就预先爬到树木上,人离开再爬下来,像这样上上下下,所以称为犹豫。另外,狐狸生性多疑,总要听到河里面冰下没有流水声后,才敢在冰上过河。

《淮南子·书证篇十七》

□《礼》云:『定犹豫,决嫌疑。』《离骚》曰:『心犹豫而狐疑。』先儒未有释者。案:《尸子》曰:『五尺犬为犹。』《说文》云:『陇西谓犬子为犹。』吾以为人将犬行,犬好豫在人前,待人不得,又来迎候,如此往还,至于终日,斯乃豫之所以为未定也,故称犹豫。或以《尔雅》曰:『犹如麂,善登木。』犹,兽名也,既闻人声,乃豫缘木,如此上下,故称犹豫。狐之为兽,又多猜疑,故听河冰无流水声,然后敢渡。今俗云:『狐疑,虎卜。』则其义也。

总算弄清楚“犹豫”了!

总之,勤学体现在我们生活和工作的每一个细节中。勤学是人的立身之本。不勤学,一辈子都不得安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