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案例 柯达真的是“死于”数码技术吗(1 / 1)

战略定位 裴中阳 398 字 6个月前

2012年1月,伊士曼柯达公司(Eastman Kodak)申请破产保护,这一消息刺痛了无数美国人、乃至全球摄影爱好者的心。

柯达公司创立于1880年,并在次年发明胶卷。1888年第一部柯达照相机上市,开启了大众摄影新时代。一百多年来,柯达业务遍布15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影像拍摄、分享、输出和显示领域长期处于领先地位,帮助无数人们留住美好回忆并享受快乐时光。

人们普遍认为,由于在传统影像市场上的成功过于辉煌,面对数码技术的强大冲击,柯达没有及时调整经营战略重心,终于栽了大跟头。

实际上,颠覆柯达胶卷王国的数码相机,恰恰也是柯达发明的。1975年,柯达研究员史蒂夫·萨森发明了全球第一台数码相机,并应用于航天领域。1991年,柯达推出130万像素的数码相机。目前,世界上每一台数码相机中都含有柯达的专利技术。

严格来讲,数码技术产品只是打垮了柯达的传统胶卷业务,并非使柯达公司陷入灭顶之灾的充分条件。何况,柯达的战略转型并非决心不大,甚至也曾初见成效。

早在2003年9月,更换CEO后的柯达宣布“全力进军数码领域”,实施重大战略转型。2005年,柯达的数码业务销售额首次超过传统业务,并于次年第四季度开始扭亏为盈,2007年全年实现净利润6.76亿美元。当年年底,柯达决定实施第二次战略转型和业务重组,这一长达4年、耗资34亿美元的庞大计划,仅裁员幅度就高达50%。

为表示战略转型的决绝之心,2006年,柯达更换公司标识,去掉了自1971年开始使用的“黄盒子”和“K”图形;2007年,甚至不惜将有上百年历史的5栋胶卷研发大楼炸掉。不料想,2008年全球金融风暴呼啸而至,刚刚爬上沙滩的柯达又被一个大浪卷入深渊。

导致柯达战略转型屡战屡败的,难道只是失去数码业务转型良机如此简单吗?柯达在一步步滑向破产边缘过程中,真的是毫无转机和其它选择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