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蜘蛛说开去(1 / 1)

心灵之旅 马志国 485 字 5个月前

我讨厌蜘蛛。

周建人先生写的《蜘蛛》固然自有立意,可我一读到蜘蛛对待敌手“拿了丝去缚,直到那牺牲者挣扎不动为止”,“等到看看那飞将挣扎的力量已弱,再把它细细捆缚”等处,便为捆缚之下的牺牲者而感到悲哀,便生出对专事捆缚的蜘蛛的讨厌。

捆缚,虽不见刀光剑影,虽然是用细细的柔柔的丝,却也足以扼杀生命。

仿生学告诉我们,人类很会效仿动物。于是,人类也盛行捆缚之术,我们民族又最拿手。不信,你有机会目睹祖辈女性那可捧为国粹的“三寸金莲”,你有机会耳闻她们关于缠足的如泣如诉的凄惨故事,你就会为国人的捆缚有术而叹息不已。社会用以捆缚女人的,何止那裹脚布?“女子无才便是德”之类比之那裹脚布更厉害。裹脚布损伤的是女性的形体,“女子无才便是德”之类扼杀的是女性的心灵。即使所谓现代女性,潜意识里也依然暗藏着那捆缚心灵的缕缕“细丝”。

女人成了捆缚的牺牲者。

男人就很幸运吗?

有时候,男人关上了家门,拿孩子老婆当出气筒,人们说这时候的男人可恨;有时候,男人从外面回来在女人面前泪水涟涟,人们说这时候的男人可怜。这可恨可怜的背后是什么?是可悲。每一个认真体味过男人内心的女人,都可以窥见,男人刚毅洒脱无拘无束的外表之内,心灵上有更多的“捆缚”。

也别把“捆缚”瞧扁了,“捆缚”之于人类,也是有功的。在“捆缚”中,人从小长大,进行着社会化学习,完成着社会角色,实现着从自然人到社会人的转变。一个社会不能没有一定的规范。文化传统、风俗习惯、舆论氛围,等等,规范着人的行为和心灵,使人群成为一个有序的社会。

既然如此,还有什么不高兴的?

问题在于人们一旦习惯于“捆缚”之后,便不再想挣脱,甚至自愿地“捆缚”自己。正如蚕的功绩在于作茧,其悲剧也在于作茧一样。人之初是被动的并非心甘情愿地受捆缚。等到心灵被捆缚住了,又自己来捆缚自己,一道,两道……道道无形“丝”,编织成一个思想的牢笼,纵使心灵被捆缚得很紧很紧,也不吭一声。于是,社会规范凝固了,社会前进的车轮越转越慢。

然而,人类的本性是挣脱捆缚,寻求自由。于是,就有一些先进的思想家们引导人们寻求思想的解放。于是,社会就有了一步一步的前进。

行文至此想到,其实不必太在意“拿了丝”去专事捆缚的蜘蛛,要紧的倒是我们自己少给自己一些捆缚。

1997年9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