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谦虚”反弹(1 / 1)

心灵之旅 马志国 1074 字 5个月前

谦虚,古往今来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谁赢得“谦虚”评价,谁就赢得了美名,谁就赢得了一张走向坦途的通行证。这是不错的,做人应该谦虚。

然而,人们却几乎不约而同地犯了一个错误:忘记了谦虚是什么?

谦虚的本意是虚心,是不自满,是不自我膨胀,是听得进批评,是让自己的心灵可以装进更多的好东西。要不怎么叫“谦受益”呢?真正的谦虚,不是“我不行”,而是为了“我能行”,一点也不排斥对自我的肯定。

但是,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在国人心里,谦虚的外延被无限扩大了,以致使其内含离开了谦虚的本意。就是说,人们把许许多多并非属于谦虚的东西,当成了谦虚。有何为证?

我们先来看看国人是怎样看自己的。“我”原本是极其平常的第一人称代词,然而,多少年来很少登大雅之堂,取而代之的是一切自贬性的字眼:子女对父母自称为“不孝”,学生对老师自称“不才”,称自己的孩子为“犬子”,称自己的妻子为“贱内”,称自己的房子为“敝舍”,称自己的文章为“拙作”……时至今日,涉世稍深的人嘴里也尽量回避“我”,谁要开口闭口“我觉得”,“我认为”,“我……”,往往会让许多人觉得不舒服。即使在学术著作中,也可以看到这样痕迹。明明是自己一个人写的,行文中却总是“我们认为……”,不敢说“我认为……”。真正是谈“我”色变。

面对表扬赞许,我们习惯的第一反应又是怎样?是连声地否认。轻者“过奖,过奖”,“不敢当,不敢当”,重者则把自己大贬一通,非要把自己说的一钱不值才罢休。即使个人干出了成绩,也不敢自认自领,非要说成大伙的,什么“全靠领导的支持了”,“全靠大家的帮助了”。以致有科研人员获奖了发言却大谈“离不开食堂大师傅的支持”这样的笑话。就是孩子们,也忌讳谈自己的优点和长处,习惯把大的说成小的,把小的说成没有。如果你夸奖一个学生考得好,即使很出色的学生,往往也是不好意思地说“没什么,不过考试的时候瞎蒙,蒙的”;如果你赞赏一个孩子有特长,即使明明特长很好的孩子,往往也是“没什么,不过有点小小的爱好”。

为什么国人习惯这样看自己?

那是因为社会评价倾向决定了自我评价倾向。我们的社会欣赏否定的自我评价,却不欣赏肯定的自我评价,似乎把自己说的一无是处才好?谁如果喜欢肯定自我,表现出来自爱,自尊,自信,那多半有恶名等着你——骄傲,不谦虚。这还了得?骄傲,不谦虚,在中国是个被人习惯用放大镜看的人格缺点。与此同义或近义的贬义词,书面的有“狂妄”、“自负”、“自命不凡”、“自以为是”、“妄自尊大”……口头的有“狂”、“臭显”、“自以为了不起”、“不知吃几碗干饭”……谁不小心背上这样的恶名,那就算倒霉到家了。如果有人想找点自我感觉,你也得回到家里没人的时候再说。

寻根求源,也许由来已久。过去,臣子对皇帝,动辄就是“奴才该死”,这是把自己贬到奴隶的份上了;布衣百姓也常说“愿效犬马之劳”,这就简直不拿自己当人了。再看看我们的语言习惯。西方介绍哪个人,习惯的语序是,个人的名字放在最前头,然后才是姓,才是街道,才是城市,才是国家。我们刚好相反,国家,省市,区县,乡镇,最后才是属于自己的名字。自己怎么能摆在前面?我们从祖宗那里就是这样地“谦虚”!

个人的原因,社会的原因,就这么两方面一挤,“谦虚”变质了——变成了自轻自贱,自我否定,自我压抑,自我贬损。谁越是贬损自己,谁越说自己不行,谁就越谦虚。这几乎成了我们民族的一个通病。

由此可见,这样的所谓的“谦虚”,其实质是对自我的否定,是对个人的忽视,是对个性的压抑。于是,“自我”被所谓的“谦虚”淹没了,人们找不到自己了。这就是我们民族的性格,有人把这叫作“非我症”,鲁迅则称为“奴隶性格”。

这种自我贬损自我否定的所谓“谦虚”,害莫大焉。如果说中国人本来就智商太低,那是无稽之谈。心理学早有结论,世界上智商最高的民族是犹太人和华人。但是,诺贝尔奖获得者中,犹太人大大高于其他民族,而华人却大大低于其他民族。为什么?我们的智力之树刚刚发芽,就被压抑了,很难成长起来,更难以开花结果。这又是为什么?还不就是因为我们向来盲目崇尚的所谓“谦虚”,扼杀了自我,扼杀了我们个性中的才智,进而扼杀了我们民族的创造性。

鲁迅说:“中国人从来有点自大。——只可惜没有‘个人的自大’,却是‘合群的爱国的自大’”,如果谁有“‘个人的自大’,就是独异,是对庸众的宣战”。但是,“一切新思想,多从他们出来,政治上、宗教上、道德上的改革,也从他们发端。所以有这‘个人自大’的国民,真是多福气!多幸运!”

是的,没有个人的最佳发展,哪有民族的真正强盛?为了我们民族的福气和幸运,我们需要“个人的自大”。

幸运的是,时代终于前进了。我们已经开始学会说“我”,开始不再忌讳谈“自己”,开始尊重个人,尊重个人的劳动,尊重个人的才智,尊重个人一切应该受到尊重的权益。不错,一滴水放到大海里才能永远不干涸。但是,大海知道没有一滴一滴的水,就没有自己,每一滴水都该珍视。

我们应该感恩生活,感恩生活中所有的人,我们应该永葆谦虚的美德。但是,我们又何须非要“谦虚”得找不到自己了不可?

自认还算谦虚,也听得进批评。反弹如上,谬误之处,就敬候批评了。

1993年7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