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座率”之外(1 / 1)

心灵之旅 马志国 474 字 5个月前

平日里,很少进电影院。大凡看电影,多是有组织的和青少年在一起。于是,就想到,这拍电影的人得替孩子们多想想。

此话从何说起?

前些日子,陪青少年一起看了《七·七事变》,新近,又陪青少年看了《鸦片战争》。这都是对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好影片,主题没的说。然而,其中有些镜头总觉得不大得劲。《七·七事变》中,有一个日本兵强奸中国妇女的特写镜头,其惨状耳不忍闻,目不忍睹。《鸦片战争》中,也有一个英国佬强制把中国姑娘按倒床头的特写镜头,其状让不少孩子揪心地惊叫出声。不知别人如何,反正我当时是闭了眼的。

或曰:侵略者无恶不作,这是揭露罪行。可既是无恶不作,就罄竹难书,很多很多可以揭露的和表现的,何以非要侵略者**中国女性的镜头不可?最近看到,有人编印出版了一本什么《日寇侵华罪行录》,满纸的所谓“性罪行”,那是为了“经济效益”,什么都不顾了。电影的编导们莫非也是为了提高点“上座率”?

提高上座率何错之有?是的,电影应该提高上座率。

可是,只要您实话实说,就不会否认,这类影片放映时,“上座”的大多是未成年的孩子们。如果“上座”的都是成人,也许还好说点,还不用太当回事。面对那么多孩子们,编导们就不担心,在整部电影给孩子们爱国主义教育的同时,“上座率”之外,这样的镜头会给孩子们点别的“教育”?别的不说,单从性心理健康角度说,如今很少或几乎没有接受过科学性教育的孩子们,看了这样的镜头,就会很容易对性心理发展造成障碍,其后患可能影响了孩子的一生。因为,他们第一次看到的男女性事,竟是如此残酷的暴力活动,竟是如此充满了罪恶与恐怖,这必将影响到他们形成对性的扭曲的畸变的认识。有的青少年就因为看过类似的“镜头”,无论如何不能理解父母的性事,更不能理解自己将要面对的两性感情,认为那是邪恶的罪行,因而形成了心理障碍。这类由于在文学作品中获得极端畸形的间接性经验,而导致性心理障碍的个案,并非绝无仅有。

或曰:这不是专门给孩子们的电影。不错,这确实并非专门的未成年人影片。可是,事实上看这类电影的多是组织起来的孩子们。

用药还需讲对症,还要力争减小副作用。电影的编导们,是不是也该多替看电影的孩子们想想,把电影对孩子的负面影响减少一些,再少一些?

1996年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