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人师,我告诫学生:“要好好读书。”
为人父,我告诫孩子:“要好好读书。”
多少年来讲起这句话,总觉得言之有据,有理,有力,可谓自我感觉良好。然而,近两年来我越发感到,跟学生,跟孩子,说起这句话总有点底气不足。
为什么?
近日读报,见一学生写给老师的信,很有感触,不妨直录:“……由于您的耐心培养和教育,使我由一个后进生变成了全校有名的尖子生。那时,您曾多少次鼓励我好好学习,锐意进取,同时还叮嘱我到高中后更要加倍努力,争取将来进一步深造。初中三年,我一直把您的教诲牢记在心,一直朝您指引的方向努力奋斗。然而自费生的增加,学校所收昂贵的费用,对我这个贫寒家庭出身的学生来说,无疑是沉重的一击。这使我心理压力很大,只想考个中专得了。中考结束了,我的成绩还不错,550多分。然而,六千多元的学费,我们无法凑齐。上重点高中,三年又得花多少钱?即使将来能考上大学,家里又怎么能供得起呢?为此在背地里我不止一次流过泪。老师,我没能使自己在您面前夸下的海口得以实现,没能使理想成为现实,我真觉得没脸去见您了……既然改变不了现实,再挣扎下去也无济于事,索性不如来个干脆的。于是,我狠狠心放弃了求学的机会,跟上了村里的建筑队……”
一个多好的学生!钱,硬把他推出校门外!在为他失去求学机会而扼腕叹息之余,我想起了我的学生。
中小学生流失风席卷全国,哪个校园能够幸免?我们虽千方百计,却挡不住学生一个个走出校园。
记得那一天,一个品学很不错的女孩,在两个同学陪伴下神情异常地朝校门外走去。我极诧异,迅即找到该班的班主任老师。原来女孩的父母正和班主任谈话,要让孩子退学。“这么好的学生怎么能让她退学?”班主任和我异口同声。我们立即派学生找回了这个女孩。女孩流泪了,哭得悲悲切切。我们不禁为之动容,力劝家长。家长面露无奈之状,索性与我们一诉苦衷:“她弟弟要上学,用钱;家里得盖房,用钱;她母亲长年有病,用钱。她大了,只有让她帮帮我们了。学校愿照顾,老师愿帮忙,这真情我们感激。可他真要上了高中,念了大学,家里还是供不起哟!”我们一齐哑言。到底女孩还是淌着泪水走出了校门。今天的课,竟成了她此生校园生活的最后一课,她是以怎样的心情来上完这一课的?想到此,我心里的滋味难以言说。
钱,不知多少学生走出校园是因了一个“钱”字。
与一位同行聊起这话,他大发感慨:“我两个孩子相继考上了大学,一个孩子念中学。多亏几门好亲戚解囊相助,要不,我全身的油都快榨干喽!如今供孩子念书,咱这穷教书的,真要当不起爸爸了!你看我这样子,岂不有损教师这‘光辉形象’?”是啊,但见他衣着寒酸,瘦骨嶙峋。若不是他想到“为人师表”,真不知要成何模样?
不由得想到了自己。
我教书为生,虽然属“老九”,虽然挣不了大钱,可供孩子念书,每每想起来,一向以为还是敢拍胸脯的。谁料如今念书要价越来越高。念念中专、大学的,少则数千,多则几万。乖乖!我挣多少?一月二三百,十年两三万。假如孩子能考得上,念完大学,得拿出我十年乃至二十年的工资。柴米油盐还要不要?吃喝穿用还要不要?于是,我奢望孩子要念书就念出个“天下第一”,也许就有幸得到照顾,免得当老子的犯愁。然而,众生芸芸,人杰寥寥。于是,我便有点希望孩子念不好书。真的,我真怕孩子听了我的“要好好读书”而较起真来。孩子读好了书,老子拿不出钱,您说这算怎么挡子事?
于是,我越发不敢说“要好好念书”。
我不想对读书要花钱的正确性有丝毫怀疑。理论家们为这理儿已经从中国论到外国,从现代论到古代,从理论论到实践,结论如铁:读书要花钱。
然而,学校大门“朝南开”,一窝蜂地搞起因“财”施教,莫非也对么?且不论该谁先富,该怎样富,闹了半天,我们不过还只是一部分人先富起来,还有那么多人刚刚“温饱”甚至还身处“贫困”,不顾现实,一味高抬“学价”,莫非也对么?
欣闻有识之士已有呼吁:学校不能靠卖文凭来兴教;上学缴费要考虑国情,考虑大众的承受能力……
欣闻党和政府已有关注:报载某地一农家母亲,三个孩子相继考上大学,无奈没钱,情急之下,上书省长求救。省长批示,学校照顾,三名学子便有幸留在校园……
相信呼吁会成现实,相信大快人心的抢险救灾式的关怀能变成统筹兼顾的对策,相信我还能够底气十足地对我们民族的下一代说:
“要好好读书!”
1994年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