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年前,在我们的中小学校园里出现了这样一类学生一一他们不是按常规录取的,而是以低于正式录取分数线的某一标准录取的。作为录取的补充条件是自愿交纳较高的费用。这便是人们通称的“择校生”。
自从有了择校生,很快形成了一股“择校热”。这股热潮一起,温度就居高不下,至今择校生依然大量存在。去年某地中考过后,各校招收新生中择校生的比例都高于往年。某校新招8个班,正式生不足5个班,择校生超过3个班,差点占50%。直到最后,学校几位主要领导手上都还有几十个“条子生”没能挤进来。
我们究竟应当怎样看待目前这种居高不下的“择校热”?
家长:择校热中忙出了怎样的故事
眼下,我们到底还只是一部分人刚刚先富起来。花钱择校,在不少家庭还并非易事。
一位为人父者刚从大西北返城,全家所有家当还比不上一台画王彩电。回城后左挪右借凑了9000元,准备修房。刚好这当口女儿只差3分没考进重点学校。这位父亲几乎毫不犹豫地就把修房钱给女儿交了择校费。
为了孩子的前途,家长们舍得“投资”。
某校,一位择校生一度放松学习。老师找来这个同学,不急不躁不批不训,而是动情地把一个故事娓娓道来。
去年暑假临近开学,新生提前报到交费。这位老师正好被安排参加了这一工作。匆忙中,一位中年农妇模样的妈妈带着一个半大小伙子走近办公桌。这位妈妈把手里的布兜中的钱一叠一叠地往外掏,最后把布兜翻过来,把里面的硬币也抖在了桌上。她为儿子交的钱中只有很少的几张百元票,大多是拾元票和比拾元还小面值的纸币和硬币。点完了,数完了,她十分为难地说:“这孩子平常念书不错,没考好,差了几分。他知道这学校好,非要来不可。您瞧,还差二百块钱,等我卖了粮食再补交,可以吗?”面对她挂满汗珠的脸上那乞求的目光,老师为之动容,汇报学校,特许补交……
老师的故事没讲完,这位择校生已泣不成声——老师讲的正是他和他妈妈的故事。后来,这个学生发奋了,前进了。
他的妈妈也许早就料到,钱不会白花的。
据调查,某重点初中校的一个班中,去年中考时择校生全部升入高一级学校,20%升入一类校。某重点高中校,去年高考时择校生有60%升入高一级学校。
应该说,择校自有其道理。
可是,也并非每位花钱送孩子择校上学的家长都能指望孩子有大出息。
笔者曾经结识一位农民企业家,他手上有点权也有点钱。我们谈起过他的孩子。他深感忧虑:您说,我这个宝贝儿子今年初中毕业,人家五百、六百地拿分,他才给您考了300多分。您说咋办?我一天到晚在外面忙,顾不上教育他。看来,光是钱多也耽误事。眼下,不给他多花点钱挤个择校,这十几岁的孩子咋办?可这么点分也能上学,这一来他不是更不知道什么叫奋斗了吗?钱啊,可以买来文凭,可买不来有出息的人!
应该说,这是不少拿钱来挤择校买文凭的富翁的一种共同心态。
择校生的家长常这样拜托:老师多费心了!老师是可以多费些心的。但学生的学业好坏,实在不是老师单方面可以决定的。挤进重点校也不是就进了保险箱。
因而择校热潮中,也有并不只“跟着感觉走”的家长。
一个周六晚上,一位家长拨通了我的心理咨询专线:“您说我的孩子是否应该上择校?”由于工作习惯,我引导他说出自己的想法。他侃侃而谈:“我的孩子不算很拔尖,但在原学校肯定属上游。他如果上择校,到那儿肯定到不了数一数二的,也就占个中游。他如果去读一般校,可以肯定是尖子生,众星捧月,也许更有利他的发展。可是我心里又没底儿,您说……”
“你的想法不错,应该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盲目择校不可取。”我很赞赏这位为人父者理智的选择。
后来证实,他的孩子确实进了普通校,一直在班上名列前茅,发展很好。
择校是一个提高孩子学习成绩的出路,但也未必是唯一的或最好的出路,尤其是就大多数家长目前的收入来看,这笔择校的开支,未必能承受得了。一位家长朋友找到我商量,孩子是否该上择校。我们一起算了一笔账:择校费一万,另外学杂费三年还要几千,生活费三年又得一万左右,总计三年下来得三万左右,平均一个月要为孩子拿出七八百元。算来算去,这位家长还是和孩子商量去了普通校。
孩子:把择校生角色演的如何
择校,择校,家长里外忙,到头来择校生的角色还是要由孩子来扮演的。
孩子们把择校生这一角色扮演得如何呢?
小A是个有几分机灵的男孩,小学升初中时考重点差2分落榜。上不上择校?父亲权力下放,让他自己仔细想想,限时三天。三天后小A主意已定:上择校。全家紧紧裤带,为小A交了费用,吉祥数——8000元。中学生到底不同于小学生了,小A知道父母用血汗钱供自己读书的艰难,他懂得了“奋斗”,由入学时的名列140多名奔到120多名,再进入前100名,再跃进到前80名,再挤进前60名,前50名,前40名……直到中考以第18名的好成绩,考入重点高中。
择校费是一种压力,压力变成了动力,动力促使他步步登高。
然而,不是任何情况下压力都可以变成动力的。
小B是一位择校的初二女生。几次考试,她都没有挤到前面去,而且有点每况愈下。放学后,老师留她在教室谈话。她摸着自己的课桌,淌着眼泪说:“老师,救救我吧。这座位是我爸爸花10000元买来的,我考不好,怎么见我爸爸呀!”原来,父母为孩子花的钱,在孩子心灵上形成了沉重的心理负担。压力是有了,可太沉重了,沉重得让孩子稚嫩的心灵承受不住了。
有时候,父母花了钱根本就没有让孩子有什么压力,更不用说动力了。
小D是“破格”的择校生,全靠他的大款爸爸拿票子垫,把他垫进了一所重点中学。他自知念书不行,也难怪他——听老师讲课跟听天书一般,的确基础太差了。但他也想要个面子,要个地位,要个人缘。于是他就大把大把地花钱一一也许是从他父亲那里悟到了钱的魔力。钱的确有魔力。他在相当一部分同学中说话挺占地方,到了考试时也总有人乐意为他“帮忙”。一次,他跟老师交书费,打开钱包,嗬,百元大票一沓,少说也有七八张,让老师都觉开了眼界。
太多的钱没有变成压力,更没有形成动力,小C不仅不求进取,而且在班上造成不好的影响。
于是,就有家长抱怨了:花钱把孩子送进重点校,这老师是怎么教的?
老师:面对择校热的诸多无奈
老师怎么教的?面对择校生,老师是最苦的,尽管有些择校生的良好发展给老师带来些欣慰。
张老师是某重点校的挺不错的班主任,可他也喊头疼。他班上有一个择校的双差生,不光课听不进去,考试成绩差,还常常惹出是非。张老师说:对差生是应该多一些关心爱护,问题是一个班的学生处于两个极端,一边在天上,一边在地下,让人怎样组织教学才可以够着这两边?
王老师是语文老师,除当班主任外,还担任两个班的课。每个班60多人,两个班130余人,作业本交上来,有时在办公桌上码成一座小山。每当判作业时,王老师常常自言自语: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可他有时也发牢骚:每个班三分之一择校生,班容量严重超编,教室里挤得没了缝,这是违反教学规律的事啊!
不错,在学校里也不免有个别不负责任的教师。但是,就总体说,老师们,特别是一些重点校的老师们,工作起来真是够辛苦了。为了自己重点校教师的荣誉,为了学校的声誉,有再多的择校生,也要使出浑身解数。在一些学校,老师加班加点地工作了,还不敢说出来,有时候补课的课表都不敢贴出去。
然而,教学有其规律,人的发展有其规律,这都不是谁一厢情愿的事。
择校生现象给老师摆出的难题是那么难解:一是学生程度差别太大,天上地下,实在难以把握;二是班容量太大,严重超编的班级教学和辅导都有一定困难;三是择校生大多是校园里的阔少,让老师常常感到学校教育是那么软弱无力。
往大处说,人的成长发展有自身的主观因素,有社会、家庭、学校的客观因素,决不单是选择了学校就可以全部了事的。
面对择校热,老师也有许多无奈!
校长:不得不弯下去的腰
简直是“学校门口朝南开……”有人责难说。
如果仅仅指责学校只是为了“钱”,这也有失简单。
办好学校很重要,手中缺钱却是很无奈。我国教育预算内投入比例是“最不发达国家中最低的”,财政拨款满足不了教育事业发展的需求。学校面临着财政外收人主沉浮的局面,校长面临的是先当好教育家还是先当好抓钱能手的考验。面对金钱的魔力,教育正在不得不低下高贵神圣的头颅。
哪位校长愿意钻“钱眼”?
海口一所小学的校长为改变办学条件四处集资,被称为“乞丐校长”,流下不少辛酸泪。内地一位校长投书报纸说:“为何非得去干我们不愿意干的事?校长满脑子想的是抓钱,这难道不也是一种教育危机吗?”更多的校长叫苦:如今当校长的都改性“钱”了,成了四处讨钱的角色,当个好校长,难啊!
现在好了,有人来择校了,有人来送钱了,谁忍心担之门外?
某校收了一特别择校生。入学后学校便觉察该生品学兼劣,不服管教。你怎么办?人家当爹的出了一笔不小的数目支教,学校的办学条件借以小有改善呢!校长劝老师:三年毕业,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吧。谁想孩子有恃无恐,越闹越不像话,终于闹出了严重违纪的恶性事件。学校请来家长,说您的孩子只好请回了。家长也说“孩子不是省油的灯”,但还请学校多费心关照,并答应再出几万,装备学校图书馆。他知道学校几经申请,请求拨款都没有下文。这下好,有人出钱了,你不要?那图书馆的发展谁知道要等到哪个猴年马月?图书馆可是关系到一个学校办学质量的硬件啊!无奈,校长只好在艰难的情况中弯下了腰!
尾声:还是一个问号
择校的实质是分数不够钱来补。
一个家长,一个学生,一个老师,一个校长,面对择校中金钱对分数“防线”的冲击,显得力量那么微弱,而一个社会却应该且也可以调控在受教育的权利中,是强化还是淡化钱的作用。
新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总则第九条写道:“公民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财产状况、宗教信仰等,依法享有平等的受教育的机会。”
李岚清同志在一次讲话中谈到治理择校生高收费问题时,指出:“首先,要加强对《教育法》和《义务教育法》的宣传,明确义务教育性质……第二,地方政府和教育部门要尽快采取有力措施,包括增加收入……加强薄弱学校的建设和整顿,全面改善薄弱校的办学条件……第三,积极推进办学体制改革,鼓励支持社会团体和公民个人依法举办民办学校或民办公助学校,以满足一些家长的择校要求。”
面对至今不见降温的择校热,你,我,他,所有关注这个问题的人们,是否都应该有一副冷静的头脑?
1997年3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