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途在哪里?(1 / 1)

心灵之旅 马志国 491 字 5个月前

记得一家电视台去年国庆晚会上推出小品《夜市》,歌颂一位教师“下海”闯夜市卖成衣,由羞羞答答而终于堂堂皇皇干起来的事迹。虽是小品,我却笑口难开。先是感到自己身为教师至今不肯“下海”经商,有如孔乙己的不肯脱掉长衫一般心虚。随后,对舆论导向公然如此引教师“下海”到底该不该,我又心下生疑。

如今,“下海”这字眼正时髦,这话题正热。其中的是是非非,绝非小小拙文说得清。但有些理儿还是明摆着。

先说这职业。人从事一种职业,就意味着找到一种“经济来源”。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教师尽职尽责,按说理应有理想的经济来源。有些教师“下海”经商,除特例外,大多是贫寒难耐,不得已而为之,实属无奈之举,于国于民,于人于己,于商于教,绝非上策。何必再去倡导?

再说这专业。三百六十行各有所专。教书育人是教师的专长。教师一“下海”经商,说不准也会闯**出几位商界巨子。但对大多数教师来说,离开专业总不如在专业内游刃有余。何况早有“十亿人民九亿商”的说法。何必再引教师“下海”凑热闹?

最后再说教师这工作的特殊性。教师的职业与专业这么一融合,便构成了教师工作的特点:弹性强。说白了教师这活是个良心活,难分八小时内外。“读万卷书,走万里路”,这种广闻博学的事儿,也是教师尽职尽责所必须。因为这有助于提高教师的素质,进而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素质。教师“下海”闯夜市,别说八小时之外被“海水”沾湿,就是八小时之内也难保不渗进“海味”。君不见,报载有教师买卖已经做到了课堂上?

欣闻有人士已经呼吁:再也不要赶教师“下海”经商了……教师分心经商,教育质量怎么不受影响?最终受惩罚的还是我们大家。(见《中国教育报》1993年2月23日二版。)是啊,是该这样大声疾呼了!

教师“下海”无非为一个“钱”字。教师也不必耻于谈“钱”途。教师更不该“钱”途太窄。提高教师的地位,首先在于提高教师的经济地位。这,党、国家和全社会正在想方设法,而且必将得到理想的解决。问题是舆论导向应该稳住“军心”,切莫盲目引教师“下海”找“钱”途。幸而有那么多教师犯“死心眼”,不肯“下海”经商。否则,神圣的教育事业真的可怜可叹了。那将是教育的悲剧。

教师的“钱”途,过去、现在和将来,都应该而且必须在教书育人这条路上。否则,我们的教育还有什么前途?我们的民族还有什么前途?

1993年3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