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九”不能走(1 / 1)

心灵之旅 马志国 692 字 5个月前

一天,我到邮局给一家杂志寄一份约稿。忽然背后一声招呼。回头一看,原来是过去的一个学生。他好写作,有才气,读书时就发表了一些东西。当时是我很喜欢的一个学生。

我们聊了起来,谈写作,谈生活。

他告诉我:“老师,我‘出口’了,现在调到银行工作。”

我掩不住地惊讶;“你在中学教书不是挺‘响’吗?”

他有几分难言之隐:“唉!我的学生也舍不得我走。”我只能对他们说:“你们还不懂!我……”

一时间我心里也疙疙瘩瘩地不舒坦。

他原本是一位很不错的青年教师。师范毕业刚工作不久,就小有成绩。何以费了不少劲要改行‘出口’?就写作而言,银行未必有学校方便。他只告诉我:比在学校多拿了几十块钱。钱。我知道他自己不是唯钱是图的青年。忽然,我忆起他任教时在报纸上的一篇文中说过,他的女友为他的工作而跟他分手了。这使他很愤然——不仅仅对女友。想到此,我关心地问:“又搞对象了?”他笑了。我也笑了。理解年轻人吧。如果此时我这个多吃了几年粉笔末的人,对他说“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该是何等的苍白无力!

事隔不久,又有一位学生来学校看我。过去听他说起过教师分房怎样的难。我又惦记地问起此事。“分到了,一个两室一厅。有空请您到我家里。”听了他这消息,我心里有几分欣然和释然。“你看,我说过,当老师房子也会有的嘛!”他表情很复杂地说:“当老师?我要还当老师,房子不知到哪个猴年马月呢……”“怎么,你也‘出口’了?”“费了不少劲。要不,老师您说咋办?”马克思他老人家都说人首先要衣食住行,我又能说什么呢?

春节过后,偶然又听说我的一个学生当了几年教师后,也改行做了别的工作。据说小日子就有了起色。后来碰到他,我问:“听说‘出口’了,日子怎么样?”“老师,不瞒您说,好歹比教书强!”此刻,我不再那么心里不舒坦,却套用了一句现成的话由衷地说:“只有你过得比我好!”我们都笑了。然而,这笑中没有几分苦涩?

接着,我又碰到了一位穿上了警服的前几年的师范毕业生。他告诉我:连“考”带“找”,好费劲才在十几个招聘名额中挤了一个。

接着,我又碰到了几位很有才干的同事。聊起来得知,他们如今也干起了经理。他们说:有人说我们这叫“下海”,不“下海”咋办?日子不好过啊……

我无力做像样的调查统计。恰好这时听电台报道:某省一年内流失教师6000余名!成千上万呦!

有人说,这叫“人才流动”。可我却爱瞎琢磨:假如这个“人才流动”不要再“费不少劲”,假如校门大开,让人才自由出入,究竟人才是朝校园里流入的多,还是往校园外流出的多?“尊师重教”这话题,光是人所共知的口号就可以抻出一大串,再算上古今中外深邃的理论阐述,怕是要拉上一火车!然而,为什么那么些教师“流”出了校门?这是为什么?有句话虽然俗得不能再俗,却具有永恒的真理性,那就是:“人往高处走”。

不错,“人往高处走”理应包含,人应该追求一种高尚的精神生活。人应该有一点精神。当教师,意味着牺牲和奉献,是一种崇高的职业。可是,这崇高的职业却没有较高、较理想的劳动报酬,更有甚者,报载不少地区从事崇高职业的教师,几个月甚至半年多拿不上一个“子”!教师首先也是普普通通的人,是需要衣食住行,需要柴米油盐,需要物质生活的人。社会难道可以只记着教师是不食人间烟火的“春蚕”和“蜡烛”吗?

1993年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