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不是幽默(1 / 1)

心灵之旅 马志国 541 字 5个月前

有这么一则幽默……

妈妈:孩子,你的手指怎么了?

孩子:给锤子弄伤了。

妈妈:怎么没听到你哭?

孩子:我以为你不在家。

细细咂磨,这幽默是不是意味深长?

孩子原本是可以不哭的,大人们似乎偏爱孩子的眼泪。3岁的小家伙在院里玩耍,不小心一跤摔倒。小家伙摔倒后,第一反应是四周看人。见谁也不在,挣挣扎扎地爬起来,眼圈虽红红的,却没掉泪。孩子刚要“体验”摔倒爬起的那种成功感、自豪感,偏巧奶奶正走出门来,一见状便大惊小怪:“哎呦呦,可把小孙孙摔坏了!”又哄又抱地把气氛闹足了,“哇”,孩子的眼泪出来了。什么“成功感”、“自豪感”,全都跑的无影无踪,只剩下软弱留在童心中。

孩子原本是可以自理的,大人们却觉得让孩子生活自理总有点“爱”得不够。于是,便有了上了小学还不会剥鸡蛋,不会洗脸,不会穿衣之类的故事。

孩子原本可以自己走路的,大人们似乎喜欢孩子的“软骨病”。一些小学的校门口,每到上下学时间,总是门庭若市,堵的道路不通。许多好心的家长们不管孩子大小,不问道路远近,争相接送孩子,闹得孩子觉得自己的两条腿成了“废物”;闹得一些不去接送孩子的家长觉得自己“心太狠”,不知该怎样爱孩子。

孩子原本可以学会独立生活的,大人们却似乎更留恋孩子对大人的依赖。一些中学实行住宿制,这对孩子学会独立生活本来大为有益。可许多家长中午看,晚上看,送水果,铺被褥,使孩子们形成独立生活能力的进程,人为地放慢了速度。

孩子原本是可以学着经历点坎坷的,大人们却更乐意做忠实的“铺路工”。1993年暑期的中日少年夏令营之后,日本人冒出一句:“你们的下一代不是我们的对手。”这刺耳的话提醒我们开始注意挫折教育。然而1994年暑期某校举办的旨在磨炼学生毅力的夏令营,出发和归来时,仍有家长心疼肝疼地哭声相伴,弄得孩子们茫茫然。

孩子原本是可以学会自己闯世界创人生的,大人们却想庇护孩子的一生。孩子中学还没毕业,家长先为报志愿操碎了心;孩子大学还没毕业,家长又为孩子的工作跑断了腿;孩子还没走出校门,家长又承包了孩子的房子问题,甚至有些手上有点权有点钱的家长,为孩子的孩子都做了“超前服务”……

当我们为孩子们的生存能力而忧虑的时候,请别忘了,孩子原本是有一种独自生存潜能的,孩子原本是可以学会独立生活的。我们需要的,只是该放手时就放手。

行文至此,想到人们说的一种鸟。当它们孵出的小鸟长到一定时候,就被“母亲”推下窝去,让小鸟自己学着独立生活。

有时候,我们真的不如鸟更懂得该怎样爱下一代。这,难道仅仅是幽默?

1996年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