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天,美丽的浙江淳安县千岛湖畔,一座僻静的小山上走来一支悲天哀地的队伍。这是人们按当地民俗在逝者故去35天后举行的“五七”祭仪,被祭扫的竟然是一个9岁的男孩徐健。
徐健,这个三年级的孩子,在许多人眼里是个乖巧、聪明、好学的优秀学生。从跨入小学那天起,他的成绩一直保持着全班第一名。这年11月14日,是学校放农忙假的最后一天了。徐健早上随父母到田里干了一会儿农活。中午时候,他独自返家了。在老屋的灶间楼梯下面的角落里,存放着积灰很厚的煤油和农药。徐健径直拿了一瓶甲胺磷,打开瓶盖倒进茶杯喝了下去……
一个9岁的小学生,刚刚迈开人生的步子,就用农药结束了自己童稚的生命。这是为什么?原来就因为他遇到了一个小小的失败一一数学考试没有拿到班上第一名,只考了第五名!
一天夜晚,13岁的女孩袁鑫,北京的一个初二学生,在夜深人静的时候写下了遗书:“……我知道这个事的严重性,我不得不以死来解脱……”随后,她割开左臂肘弯处的血管,惟恐死不了又从六楼跳下……
一个13岁的中学生,刚刚走进生命的花季,就跳楼自杀,虽然保住了生命,却高位截瘫,而且可能永远地躺在了**。这是为什么?原来就因为她遇到了一个小小的挫折——由于误会而受到老师和家长的不太合理的批评!
无需继续复演这类发生在今天的令人心碎的悲剧了。我们该由这惨痛的故事中作一点冷静的思考了。我们不难发现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不少中小学生的心理脆弱得经不住一点点冲击,遇到一点失败、挫折、困难、坎坷、冤枉、委屈,就感到痛苦得仿佛到了人生末路,他们缺乏不倒的精神,缺乏顽强的意志。可以说,在人的培养上最重要的一面,现在却是最薄弱的一面。这无论对孩子自身,还是对家庭,对民族,都是很危险的。高尔基的话足以警醒我们:“意志力的薄弱”是“最凶恶的敌人”。
人区别于动物,就在于人有意志。意志是人自觉地确定目的,支配自己的行动克服困难以实现目的的心理过程。意志力是人所独有的心理动力,是人生道路上的一种强大的推动力,推动人走向成才,走向成功。意志铸造强者。综观人类历史的长卷,那最动人,最壮丽,最可歌可泣的篇章,无不是人类意志的赞美诗。
大文学家苏轼说:“古之立大志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
音乐大师贝多芬说:“卓越的人一大优点是:在不利与艰难的遭遇里百折不挠。”
拿破仑的体验是:“胜利,属于最坚强的人。”
哥伦布的感悟是:“坚韧之心,是成功的根基。”
发明大王爱迪生更是一语中的:“伟大人物最明显的标志,就是他坚强的意志。”
然而,现实却是那么令人忧虑:我们的孩子意志是那么脆弱,缺乏足够的“精神钙质”。这能怪孩子吗?不。这是我们的教育特别是家庭教育的失误造成的。是我们那么多好心的父母为孩子提供的“保险箱”,“培育”了孩子们像豆芽菜一样脆弱的意志。
我们该怎么办?为孩子精神“补钙”。
怎么补?
我们应该让孩子经受困难的磨练。
没有困难,就没有意志。孩子每克服一个困难,意志便得到一次锻炼。当然,我们无须有意为孩子设置困难,因为人生路上处处有困难;我们也无须有意为孩子排除困难,因为孩子有权享受克服困难后的自豪与快乐。我们只需“狠狠心”藏起一半爱,让孩子自己去踏踩他人生路上的坎坷,也就让孩子学会了生活。
我们应该培养孩子的挫折耐受力。
困难可以克服;挫折就需要学会承受。我们说孩子缺乏“精神钙质”,一是缺乏克服困难的勇气,二是缺乏承受挫折的能力。培养孩子的挫折耐受力,首先是让孩子明白,人生不如意事常八九。人到少年时,也的确该对此有些领悟了。其次,是教孩子正确对待挫折。挫折有两重性,既会使人悲观失望,失去前进动力,也会使人激发出更大的意志力量。那句话说得好:只有遇上礁石,才会激起浪花。
我们应该给孩子找点“苦”吃。
美国和加拿大每年有很多城市举办“铁孩子”运动会,比赛内容为连续进行长距离游泳、骑车越野和长跑,非常苦。日本中小学普遍开设锻炼课,在严冬时节组织孩子身着短衫短裤进行户外长跑,让孩子们上好“吃苦”这一课。还有的学校给孩子吃“饥馑餐”,即吃他们祖辈在二战后饥荒年月里吃过的东西。一连吃三天,尽管有的孩子“嚎啕大哭”,学校也不“心慈手软”。由于社会的发展,现在许多家庭日益优越的物质条件,给为人父母者出了一道最大的难题。这道难题怎么解?前述国外一些学校的做法也许是个启示:困难和挫折不用“找”,却可以人为地给孩子“找”点苦吃,因为,“吃苦是成人的门槛”。
孩子一旦有了克服困难的勇气,有了承受挫折的能力,有了吃苦的精神,也就吸收了足够的“精神钙质”,也就炼就了顽强的意志。由此,孩子也就将成长为顶天立地的大写的人。
1996年3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