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钱代教(1 / 1)

心灵之旅 马志国 798 字 5个月前

有些事似乎是那样让人困惑不解。

报载,某地发生一起特殊绑架案。一女孩被人绑架,罪犯写给女孩母亲恐吓信,说要用10万来换人。这位母亲后来才发现,罪犯竟是女孩的亲哥哥,自己的亲生儿子!母亲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他还是个孩子啊!平时家里给他的钱够多的了,他山珍海味吃个够,酒吧舞厅玩个够,一万多元的高级玩具眼都不眨说买就买下了,他怎么还要用绑架妹妹的手段要钱呢?

这位母亲困惑不解。

又报载,某地的一位“款爷”决定要为孩子的成才投资,将五万元人民币一下子划入还在念初中一年级孩子的帐上。这下孩子可真是“抖”起来:起居饮食,全由保姆侍奉;提书包,做值日,写作业,一律花钱雇同学效劳;同学谁惹他不高兴,票子一扬就有人来给他当打手……结果这孩子品学兼劣,差点混到法院里。他父亲大出意外:你怎么这么没出息?在你身上花的钱还不够多吗?

这位父亲也困惑不解。

这位母亲和这位父亲的困惑不解也许算是极端的例子。不过,我们不难发现,让不少家长困惑不解的钱越多孩子越不成器的现象,却是较普通的现象。

据某地住宿制学校对学生的调查发现,总体上看学生的品学发展状况与学生的家庭富有状况正反比。就是说,除个别情况外,一般说家里给钱少的学生往往品学好,家里给钱多的学生往往反而品学差。该校有两个品学存在问题十分严重的学生,经调查一个学生的月生活费为六七百,另一个超千元。而该校学生的平均生活费为200多元。

于是,不少的家长们困惑不解:钱没少花,孩子怎么反倒没出息?

其实,这无需困惑不解,这是势所必然,这是我们的家庭教育陷入误区的必然走向。

钱,可以造福,也可以致祸。

单说孩子的发展,钱也有两重性。把孩子养大成人,不能靠喝西北风。吃饭穿衣上学读书,哪一样都要用钱。钱可以为孩子的成长带来较便利的条件。可是,走向极端,指望以钱代教,以为只要肯花钱孩子就会发展得好,就陷入了严重的误区。在我们的家庭教育中,这个误区是那样危害着孩子:父母们有的用钱当成打开孩子心灵的万能钥匙;有的用钱来补偿因繁忙而对孩子未尽的养育之责;有的用钱让不大听话的孩子乖巧些;有的用钱来鼓励孩子考出好成绩……到头来,让孩子跟父母一起品尝了苦果。

责任在谁?不在孩子而在父母。下面是几个真实的镜头:

——开学报到的日子,一位母亲塞给儿子一大把票子,恐怕孩子不会花钱似地说:“花,别怕,千万别屈着,想买啥就买啥,听见没有,花没了打电话,妈给你送来。”

——两位家长凑到一起,找到了知音。甲说;“如今就这一个,不能委屈孩子,挣钱干什么使,还不全是他的。乙说:是啊,我们小时候没这条件,现在咱有了,该让孩子享受。”

——有位家长给孩子来送钱,请老师转交,一掏就是几张百元大票。老师表示这样不妥,家长很有大家气度:这点钱,没事,哪次回家比这都给得多!

不少为人父母者就是这样,一面亲手用钱来戕害着孩子的心灵,一面还在那里困惑不解。

可以说,孩子手上钱太多只能致祸。

因为成人不仅要花钱,而且要挣钱,对钱能有较全面的认识。可孩子还只是消费者,他们只懂得花钱,不懂得挣钱。所以,有远见的家长都在给孩子钱的问题上认真把关。而我们陷入误区的家长们表达父爱母爱的唯一选择,就是金钱上的给予,慷慨地不失时机地给予,甚至是不加思索地狂热地比学赶超地给予!父母片面地以钱代教,必然使孩子由被动消费很快地变成主动消费,必然养成孩子消费无度,贪得无厌的心理,养成只会消费不会创造的人格,必然导致品德学业的全面滑坡,导致心灵的畸型,到了极点,就不仅仅是没出息,还会酿成一幕幕令人痛心的悲剧。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过去如此,现在如此。

“成由勤俭败由奢。”治国如此,育人如此。

用金钱编织的奢侈的安乐窝中养育不出大写的人。困惑不解的家长朋友,让我们走出家教的误区吧!

1996年7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