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说“少年不识愁滋味”,十几岁的孩子本该与忧愁无缘。殊不知如今的中小学生竟也满腹忧愁。正如有中学生借古人词句叹息道:“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小小年纪,愁在哪里?
一愁“书山”难攀。
书籍早已被哲人比做人类进步的阶梯,以勤为径,勇攀书山,也一向为人称道。多读书似乎不算坏事。可凡事总有个限度。正如真理超出半步就会变成谬误一样,超过限度,读书这好事也要变成坏事。现在中小学生的书包越来越重,常以书满为患。除课本、补充教材外,还有《课堂练习册》、《复习指南》、《经典解答》、《同步训练》、《每日一刻钟》、《标准化训练》、《能力培养》等五花八门的教辅读物。一科如此,各科凑在一起,那山有多高可想而知。不少学生的书桌上真的书山已经压过头顶。山应是高而可攀,否则,纵使有“无限风光在险峰”,对十几岁的学子,岂不是只能添愁,望山却步?
二愁“题海”难渡。
要掌握知识形成技能,自然需要完成一定数量练习题目。这是不错的。问题是练习量早已跑了极端,似乎“多多益善”。你看,课本中有练习题,各种教辅读物中是练习题。此外,又有课堂作业本、课外练习本,还有各种竞赛题,验收题,小测试题,大考试题……真是一片汪洋题海。大量的重复性练习,已经没有了意义,只能让孩子们心生厌倦,甚至越练越糟糕。面对“题海”,如果只是站在岸边,“望汪兴叹”也就罢了。可学子们整天就身在题海之中,茫茫不见边际,岂不更愁?
三愁“钟点”难熬。
书成山,题成海,登山渡海真正成了学生的大运动量。这种“运动形式”自然也要在一定的时空中进行。而学生的这种“运动形式”又有其特殊性:小空间,长时间。于是,什么多彩世界,什么广阔天地,都与学子们无缘,他们所能做的只是在屋子里熬钟点。大人们彼此效仿:你加早自习,我添晚自习,你占星期六下午半天,我占星期日整天,你补课一周,我补课两周……于是,学子们只好早出晚归,天短的冬季里干脆披星戴月,如此日复一日。你看,早晨路上最早见到的人影,多是孩子们。难怪不少人说:这年头,就忙了孩子和老师。这还不算,一些好心的家长还要让孩子回家了再挤时间读书。于是常听孩子们说:一天天真难熬,熬得我们头昏脑涨。“一寸光阴一寸金”,这话不假,但“砍柴也须磨刀功”。合理地安排孩子们的作息时间,才是对金子般光明的真正珍惜,何况孩子们正是长身体的时候。“疲劳战术”除了白白浪费了学子的光明外,实际的“收益”岂不只是让学子们身心疲惫,愁不堪言?
俗话说,凡事怕调个。大人们果真跟孩子们调调个,去体味品尝一番如今中小学生的生活,该不会说学子之愁是“强说愁”吧?
学子有三愁,根源在哪里?在学生?在老师?在校长?在家长?怪谁,谁都冤枉。难解难分之中,人们分明可以看到,“片追之风”才是罪魁,“升学教育”才是祸根。
尽管许多人都看到“片追之风”的危害,看到“升学教育”的弊端,可学子的书山还是那么高,题海还是那么大,钟点还是那么长。
学子之愁何以了?据报载有地区为“综合治理”,为促使大家一起来为学子铲书山,填题海,保钟点,动了“真格的”。于是,学子之愁有所化解。这才是对学子的真正负责,对祖国未来的真正负责。
看来,学子之愁可以了。关键在于以长远的眼光,来点“真格的”。
1993年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