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差生”断想(1 / 1)

心灵之旅 马志国 1118 字 5个月前

“差生=学习差的学生”,是许多人默认的等式,在教育的门内或门外颇有“市场”。然而,这恰恰是“以偏概全”。

道理明摆着。所谓学生的好、中、差,无非是对教育活动的特殊产品进行的评价。这自然离不开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我们的教育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全面发展的好则为优,反之则为差。对学生要做综合评价,不能“攻其一点,不及其余”。

何以人们容易以偏概全,把“学习差的学生”做为“差生”的内涵?根源就在于“分数就是一切”的教育思想。反转来,教育思想又左右着教育实践。由于衡量差生标难的失误,我们的教育已经并且还在给社会输送相当数量畸形发展的“人才”。我们的社会已尝到了“苦头”。

为学生计,为国家计,为民族计,应该全面评价我们的培养对象。“差生”的概念要慎用。必须明确:差生≠学习差的学生。

虽然,“事物都是发展变化的”观点谁都不否认,但对差生,这多半是教育者脑子里“上意识”的东西。“下意识”中总是觉得差生没有希望了,定型了,是“不可雕也”的“朽木”了。致于道理嘛——“从小看大”。而且,“下意识”的东西经常是占了上风的。

“从小看大”,未必全无道理。可是,达尔文孩提时代曾一度染上狂吸聚赌的坏毛病,后来不是变了吗?“金不换”的“回头浪子”,古今中外不乏其例。或曰:品行高下可以改变,脑子智愚未必如此。然而,爱因斯坦在小学念书时,曾被校长断言“反正不会有大出息”;爱迪生读小学三个月,不得不因跟不上课而退学。类似的实例可说比比皆是。

这说明什么?这说明人的能力有表现早晚的差异。在我们为师者认定的“差生”中,如果后来具备了相应的条件,大多是可以得到正常发展的,说不定有“大器晚成”者呢!

看来,面对“差生”,发展变化的观点,应置根于教育者的深层意识之中。

即使从综合评价的角度说,差生也不是一无是处。

但在教育者对学生的认知中,某生一旦被看成差生,这个学生就往往被一种“消极的光环”所笼罩,因而“一差百差”。他身上的缺点极容易被夸大,他身上的长处极难于被发现,纵使发现也容易视而不见,甚至被曲解。尽管谁都知道这样认识学生是不公正的,但教育上要摆脱光环效应的影响着实不易。

所以,教育者的睿智,就在于善于发现差生身上的“闪光点”,并使之发扬光大。

发现差生身上的闪光点,唯其难能才可贵。更难能可贵的是,看到差生身上潜在的闪光点,给他们“闪光”的机会。

我们应该还给差生本该享有的闪光的机会。

美籍华人物理学家钱致榕于1984年访华时,谈起过他中学时代的一段经历。那时很多学生不求上进,学业成绩不好。老师就从300名学生中挑选60人组成了“荣誉班”,钱致榕也在其中。老师告诉他们:是因为你们有发展前途,才被挑选上的。学生们因而对前途充满信心,后来大多成了才。直到这次访华时,钱致榕见到了当年那位老师,才知道60名学生是随机抽签决定的。这是多么发人深思!

事情就是这样。教师对某些学生抱有期望,这些学生的学业和品行常常如老师期望的那样有所进步,反过来也成立,教师对某些学生不抱期望,这些学生的学习成绩和品德便会一天天变坏。这在心理学上叫作“罗森塔耳效应”,也叫“教师期望效应”。

问题是我们的教育实践中,教师对谁抱期望?好学生。对谁不抱期望?差生。不仅如此,“马太效应”还顽固地存在着。什么好处都想着好学生,什么坏处都“照顾”了差生,这样的情况屡见不鲜。

是不是由于我们对某些学生不抱期望,把他们推向“差生”行列的?作为教育者,面对差生是否该这样反思?

单就智育这一面而论,学习差的学生,差在何处?“脑子笨,智力差”,这是人们首先想到的。于是,人们也就首先在这上头着意训练培养。

可是,仔细分析就会发现,许多学习差的学生脑子并不笨。

学习差的学生,大多差的不是智力因素,而是非智力因素。他们缺乏学习的兴趣和热情,缺乏学习的动力,缺乏良好的注意品质和意志品质以及性格特征,等等。这也许才是学习差的学生主要“差”的东西。

所以,促进学习上的差生的转化工作,似乎关键是该从非智力因素上着手。

不管我们高兴不高兴,事物的差别是客观存在的。

心理学的研究成果也告诉我们,人的智力有差别,人的非智力因素也有差别。这些因素的差异,自然会影响到学生的学业差异。任你有神本事,也没法让一个班上没有一个差生。

差生也是客观存在的。

那么,差生还怎么转化?这样的疑问是源于这样的观念:转化差生,是要差生超过别的学生,甚至是让差生成为尖子生。这就未免偏颇,甚至是谬误了。假如差生超过了别的学生,甚至成了尖子生,难道不也是我们教育的一种失败吗?我们转化差生的全部工作,不是横向比较,而是纵向比较,是让差生超越自己。我们的教育,从根本上说,是使每一个学生都能获得理想的发展,用术语说,叫作达到“最佳发展区”。

差生,也有自己的“最佳发展区”。差生,也应该达到自身的“最佳发展区”。这是他们应该享有的权力,这是我们转化差生的意义所在。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爱什么样的学生?爱好学生自然无可非议。但“爱难看的孩子才是真正的爱”。然而,差生得到教师的爱是何等的不容易!越是不容易得到,他们才越发感到迫切地需要教师的爱。

在转化差生的全部工作中,爱为至上。

教师不能偏袒学生,但对差生,应该偏爱。

1990年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