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廉德忠诗集《青春无期》
德忠君的诗集《青春无期》付梓出版了,作为德忠的同学和文友,我很是为他高兴。在当今低迷沉寂的诗坛上,仿佛刮过了一缕春风,吹皱了一池春水。
德忠从八十年代初读大学时开始写诗,至今已有20个年头了。他痴情于诗,几近于迷。天道自会酬勤,终于,诗的鲜花便栽满了天空,直令我等仰止。
人们喜欢把德忠君归为校园诗人之列,这是有一定道理的。一是德忠君一直从事教育工作,二来写得最多的篇什还是校园诗。校园诗并非什么人都能为之,正如别林斯基所说:“儿童文学家应当是生就的,而不应当是造就的。”德忠君就是这样一位“生就”的校园诗人。诗本是稀有的眷顾,但在德忠笔下却成了热情的常客。这“生就”的禀赋,使他易于全身心地接近儿童,感受儿童,使他能于儿童所熟知的事物中,发现情趣、智慧和美质,并能通过情感体验积淀后作突然的感悟和喷发,以强烈的真挚的自然情愫,引起人们心灵的震撼和共鸣。“女孩子十四五岁/就有一只小草/搔痒了思绪/抬头看见一只风筝/歪歪斜斜地飞向天宇/从此,便有了许多秘密/把小窗关起来/欣赏自己蓬勃的曲线/像体验一段精彩的日记。”(《青春期》)少女萌动的青春秘密,被描摩得惟妙惟肖,难怪有的学生问他的教师:“怎么我们心中想的,悄悄做的,老师都知道呢?”他们不知道自己的老师性情中的独特之处,就在于对儿童精神世界特别关爱,心中不仅活跃着许多男孩、女孩,而且喜欢“扫描自己的少年时代”。他怀着垂之久远的高尚和圣洁,生活在孩子们中间,生活在一个童话世界,诗的感觉便常常不期然地来到他的心中,孩子们在他的诗中便获得了欢欣活跃的新生命。即使老师早已离开了童年,但依旧天真好奇,耽于幻想,始终都保留着一颗不泯的童心。“一根绳/串几只蝴蝶/翅膀还动呢。”(《跳绳》)“地上的花开满了/几个孩童/把花栽到了天上。”(《风筝》)在德忠君的心目中,儿童的一举一动都是那样的美,字里行间,充满了对儿童的热爱和对青春的礼赞,即便是孩子们的调皮狡黠,也都染上了几分可爱。“淘气的时候/在你洁白的衬衫上/勾勒出一条恼人的轨迹/等你沉下脸来寻问/那家伙却很认真的痛苦流涕。”(《学生们》)
一个优秀的诗人永远充满忧患的意识,德忠君自然也不例外。面对作弊的学生,他严正指出:“把你引入歧途的高级骗子/无论怎样/都不会领你走出迷谷。”(《作弊》)对早恋的学生,给予循循诱导:“桃子刚刚吐蕾/那只猕猴就急急地来了/结果——只摇落满树的露珠。”(《早恋》)面对学生辍学,他忧心如焚,“决堤的危险/已不允许/下达命令或传达命令。”(《辍学》)诗人的警告振聋发聩。
德忠君的目光并没有被校园的围墙所囿,他的目光伸向广阔的社会和深邃的历史。他用心灵的望远镜、显微镜、多棱镜观察分析纷繁的生活,将现实生活、历史事件浓缩为富有情致的形象,抓住具体生动的细节展示诗人独有的感觉,阐释诗人睿智的思索。《吸烟的毛泽东》、《邓小平与中国农业》、《伤臂“维纳斯”》、《兰考的儿子》其厚度和力度都是常人难以企及的。“毛泽东将中国的黄烟/从韶山冲点燃/连同泥土的香味/和镰刀锤头的表情/一口一口/很认真地吸进肺腑……五十年后/想毛泽东吸烟/那烟雾一缕一缕的/清晰得能让我们/一点一点的思索/一层层的阅读。”(《吸烟的毛泽东》)诗人站在生活的高处,思绪在历史的时空中穿梭、碰撞,在情感的潮水中奔涌、激**,用自己真实的心灵体验,抒写深层的哲思和感受,运用“吸烟”这一独特的视角,构建了毛泽东这一鲜明的艺术形象,透现出诗人对历史的追问和探索。
德忠君的诗很有个性:清纯、绚丽、情真意切、精致传神。清纯的诗来自清纯的心灵。在世俗的世界里,诗人固守着灵魂的高洁,不做媚俗的事,不写媚俗的诗。“急忙忙往山里跑/想必渴坏了/找那眼泉”。“进入二月/心情如嫩草/翻一页书本/萌发了一簇鹅黄。”(《二月风景线》)清新极了,纯朴极了。读这样的诗,你的心灵就会有新的生长和发现、新的和谐与完美。大干世界中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在他的笔下都像一幅美妙的画。“淅淅沥沥如钟/敲打夜的边缘。”(《那雨》)“空中无数个音符/翩翩/拨弄远处的琴弦。”(《望雪》)有形的、无形的,流动的、静止的,抽象的、具体的,幻想的、真实的融为一体,仿佛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的彩虹似的梦。亲人情结、故乡情结如魂似梦缠绕着诗人,这等篇什常常写得如泣如诉。“我不能再写了/我心中的鸟儿/已/飞到您的坟头/啄一根一根的荒草/如带血的诗句/在这个多雨的秋天/一句一句地燃烧。”(《秋日絮事》)这血凝的诗句怎能不让人心泣悲恸?“其实你那只手臂并没有伤/你将那么多的家事国事天下事/揽在心里。”(《伤臂“维纳斯”》)诗人手中的笔,仿佛有化平淡为神奇的艺术魔力,传神地写出了周总理为人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伟大人格。于是,总理那只手臂就成了一种精神存在,一种象征,在一个难以企及的精神高度召唤着人们。
在全民向“钱”看的今天,痴情于诗的人,常常被人们讥笑为“傻子”,但我们仍坚信诗永远不会离我们远去。一个社会没有诗的空间,是文化的荒原。一个人没有诗的空间,心灵将会沙化。诗是生活中的绿洲,诗人是绿的播种者。一个诗意盎然的社会,才会充满生机和活力。知道了这一点,你就会明白1995年和1996的诺贝尔奖都属于诗人的原因了。
《青春无期》是一曲没有休止符的青春的赞歌,许多美妙的旋律,将会源源不断地从德忠君的心中流出。我们的世界也将因此多一点绿意,我们的心灵也将因之增一点亮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