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存金和他的《金梭和银梭》
民师,对一般人来说,不过是共和国教育史上的一个普通名词,但对存金来说,却是不会随时代消逝的真实存在,是令他终生难以释怀的生命历程。
民师:这一特殊的阶层,从社会地位来说,不过是“摘掉草帽,放下锄把,捏起粉笔”的农民。他们承担着和公办教师一样繁重的教学任务,然而工资却比公办教师少得多。即使这少得可怜的工资,也难以及时到手。生活困窘、爱情失意、情感破裂、家庭解体,往往与他们结缘,他们最大的“私欲”就是有朝一日能转成公办。
生存的压力给民师带来了极大的痛苦。痛苦,对常人来说,也许意味着不幸,但对存金来说,却是一笔弥足珍贵的财富。正是这些痛苦凸现了存金对民师命运的深切感受。
存金做了27年的教师,就有11年的民办生涯,他由民办而公办,由教师而领导。如今已是学区校长兼党支部书记的存金,总喜欢在工作之余,回眸那渐去渐远的民师岁月。在一个又一个夜深人静的晚上,演绎一个又一个民师故事。我今天捧读这些故事的时候,存金作品中的那种强烈的命运之感和心灵的隐痛,就轻而易举地击中了我的心灵。
这就是令我感喟、令我扼腕、令我击节的存金的《金梭和银梭》。
《金梭和银梭》是一部小说和散文的合集,小说是对民师的群体反映,散文则是自我情感经历的真实写照。
存金的小说继承现实主义传统,把民师置于当时整个社会背景、时代潮流之中,围绕人物的生存危机而展开,从老人有病、孩子上学、人际关系、繁重的社会负担、异常困难的居住条件等方面,反映民师生存的艰难困苦,情节一环扣一环,环环相加,步步紧逼,扣人心弦。作者不作简单的主题楔人,而是通过故事的逐步推进,揭示人物的命运,昭示人物的灵魂。在众多人物的长廊里,成功地塑造了刘建新、刘洪民、安静、文哲妈妈、郑天伟、老葛、魏教师、刘霞等一大批颇具现实品格的鲜活、淳朴、生动而又有一定代表性的人物形象。这些小人物虽然平凡,甚至有些琐屑,但却掩饰不住他们崇高的品格。他们有爱、有情、有信仰,痛苦不但没有压垮他们,反而让他们的人生闪烁出灵光。《红烛情》、《红玫花儿开》、《女教师日记》、《老葛》等作品从不同角度揭示出了农村教育战线广大民办教师高尚的精神风貌。作品情真意切,感人至深。另外,浓郁的生活情趣、活灵活现的人物形象、曲折跌宕的故事情节、撼人心魄的灵魂伤痛、幽默风趣的语言风格、隐而不发的艺术手法,使存金的作品透出一种强烈的艺术魅力,让人一读,就不愿释手。
当然,存金的小说也存在着人物形象平面化、故事情节套路化、语言表述直白化的倾向,是今后创作需要注意改进的。
再说说存金的散文。《金梭和银梭》中的散文篇什,都是存金情感经历的记录。存金遵循真善美的原则,以自己的亲历反映时代的嬗变,着力于美的张扬。纵然是民师时代,有那么多的痛苦、磨难、屈辱,都在美的过滤下得以净化,我们读到的不是沉闷、不是悲观、不是涕泪,而是豁达的胸禁、执著的追求、高洁的品格。存金并不缺少批判的精神,然而,散文不是政治文章,它拒绝“重大”,有时也拒绝“深刻”——深刻是哲学的任务。存金在极力捍卫散文概念的纯洁性和质的规范性,但这并不是说存金的散文没有深度,而是让深度隐藏在美的背后。存金的文章处处洋溢着美:美的文笔,美的构架,美的意境,美的情韵,美的感性,美的哲思,使散文的美文特质得到充分展示。《老宅》是那样地简陋,《造屋》是那样地艰难,其中的酸甜苦辣可想而知,可存金却以生动幽默的笔调,娓娓道来,使人不但不以其苦,反而能在得到美的享受的同时,多了一种对社会、对历史、对人生、对人情、对人性的旷达的感悟。存金曾在小说《女教师日记》中借安静之口,愤怒地抒发心中的委屈:“多少年来,光荣二字喊得山响,当教师光荣,扫大街光荣,挖厕所光荣,就没有听谁说过当县长光荣,当市长光荣,当省长光荣。地位的低下,经济的贫困,心灵上的痛苦,全让这两个字给抹平了。”而在散文《悠扬的钟声》中却这样写道:“在那愁云笼罩的日子里,我没有被**所动,守一份宁静,掬一瓣心香,念着‘风雨中这点痛怕什么,至少我们还有梦’,固守这方净土。”仿佛一泓静谧的湖水,痛苦的鱼儿潜在深处,湖面只有美丽的涟漪。能达此境界,不仅是一种学识,更是一种修养。
《金梭和银梭》有一些反映农村生活的篇章,也相当精彩,这里不再赘述。
最后要说明的一点是,本文题目“民师一首歌”,原是存金写的一篇小说的文题,我借来一用,一是说民师经历本身就是一首可歌可泣的歌;二是说存金的文章像歌一样美,做个比喻,只是不知恰当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