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建华诗词选》印象
明代《菜根谭》里有一则清言:“草色烟光,闲中观去,见宇宙最上文章。”张先生之书,当是“最上文章”,自应“闲中观去”的。乡下驻村,适得清闲,便将《张建华诗词选》一读,再读,三读。于是对张先生之作有了四重印象。一日平平淡淡,二日美仑美奂,三日至情至性,四日山高水远。
说平平淡淡,是指先生诗作语言准确朴实,几近口语,妇孺诵之,皆晓其意。如先生的一首《咏牛》诗:“一生奉献少索求,俯首甘为孺子牛。奋力耕耘艰苦历,春华秋实喜心头。”没有三坟五典,繁征博引,没有熠熠的珠玑,奇异的色彩,睿智的灵光,像一块璞玉,弥足珍贵,又朴实无华。无一丝国学家峨冠博带,一唱三叹的酸腐,但又决不轻浮浅薄,流畅老辣,给人一种厚积薄发,举重若轻的感受。
说美仑美奂,是指先生诗作景情交融,仿佛引人走进一座丰盈充实、森罗万象的展厅。泰岱风云,黄山劲松,长河落日,蓬莱胜景,华夏山水,竹兰梅菊,一草一木无不绘于笔端。或雄健,或飘逸,或恢宏,或清丽,意趣横生,恣态曼妙,把我们带人了气韵灵动、瑰丽逍遥的艺术世界。“一城山色流霞照,半廊湖光蜃影涟。百业兴隆臻富裕,琼楼绿树红花繁。”诗人通过心灵的多棱镜折射纷繁的生活嬗变,捕捉瞬息即失的美的信息情致,通过情感体验的积淀,而形之于诗,让人美不胜收。
说至情至性,是指先生乃性情中人,挚情灼人,纯情如水,以情作魂。友情、亲情、爱情、爱国情、爱党情,是其诗词的主线,也是其作品的灵魂。《缅怀父母》、《忆父亲》等诗作是诗人对父母深厚纯净情感的自然流露,情真意切,令人感怀。建华先生为人坦诚,交游甚广,朋友唱和之作在作品中占了很大比重。读这些诗词,会让我们惊喜地寻觅到那久违的未被世俗尘埃湮没的人与人之间的纯情挚谊,在现今党同伐异,尖酸刻薄,仅仅因为相轻不惜脸皮撕破的世界上,这一点是多么地可贵!建华先生的脉搏和祖国一起跳动,改革开放的节节胜利、港澳回归祖国、共和国50华诞,诗人无不欣然命笔,欢呼唱颂。他用“丰功伟绩彪青史,万代千秋颂伟名”来颂扬老一代革命家;用“南海明珠还故国,万民欢笑喜波涌”来抒发香港回归的欣喜之情;用“玉皇风月无边处,满怀豪情赋新篇”表达对美好未来的热切追求。
在建华先生的作品中,没有病马的哀嘶,怨妇的泣涕,悲风的低回,逝水的沉吟,更没有泣血捶胸的灵魂的惨呼。他的精神永远是向上的,他的情感永远是火热的。先生诗作无论叙事,写景,抒情,均让人感受到诗人那热爱生命和生活的**,处处洋溢着身处盛世的幸福感。读先生之诗,仿佛服用了一服灵丹妙药,精神立刻进入一种忘却“小我”,融入“大我”,渴望鸢飞长天,鱼跃大海的亢奋状态。
说山高水远,是说先生诗作风格明净平实,淡而远,清而旷。“柳吐千丝随波远,水接云时水更长”,不事雕琢,清新淡远,而又韵味无穷,深得孟浩然之神韵。闻一多说:“孟浩然不是将诗紧紧地筑在一联或一句里,而是将它冲淡了,平均地分散在全篇中。”“有的甚至淡到令人疑心到底有诗没有。”建华之诗,也许会叫方家视为平淡,但先生之平淡,是绚丽之极后的平淡,是诗人追求的至境。
“不羡绕巢梁上燕,却学鸢鹏翔宇寰。”16岁的张建华就写下了豪气干云的诗篇,从而确立了他人生的基调。如今,他已走过了60年的风雨历程,依然高唱“行年天命志犹壮,矢志吟诗鼓风帆”。老骥伏枥,志在千里,借此豪气,张先生一定会在未来的岁月“再创辉煌展雄风”。
(原载2000.5.18《山东省政法管理学院·校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