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追古得高趣,出新成一家(1 / 1)

——读王乐洲篆刻

疏散而紧凑的章法,灵活而严谨的布局,大方而自然的字体,有条而韵致的行气,乐洲一钤钤篆刻作品内蕴着无穷的精神力量,闪烁着强烈的艺术魅力,令你不得不为之击节赞赏。

乐洲少年颖慧,饱读诗书,兴趣广泛,及至成年,摄影、书法、篆刻皆有造诣,其篆刻艺术尤为精绝。“观澜而索源,振Ⅱ十以寻根”,乐洲把艺术的触角一直伸向原始先民留下的稚拙质朴的崖画、殷商刚劲有力的甲骨文、春秋奇谲姿肆的古玺印线条,其篆刻作品弥漫着古老、崇高、壮美的上古先人的精神、气质以及个性特征。乐洲说,上古传统是孕育中国书画印艺术的母体,是“众有之本,万象之根”,搞篆刻艺术就要抓住这个根本,否则,就很难得古人之高趣,更难别出心裁自成一家。为寻根探源,他几十年如一日,勤奋不辍,余力无遗,潜心临摩甲骨图版,出秦人汉,攀晋追唐。在殷墟甲骨、商周钟鼎、秦汉篆隶、晋唐真草中寻雅趣,觅高韵,探究先人的历史意识和美学追求。切磋琢磨,艺道锐进。其作品结构严谨,情气兼备;瘦朱肥白,各呈仪态。刀法精到,守放自如,灵动飘逸,庄重雄健,体现出乐洲丰厚的学养和精湛的艺术造诣。

石涛说:“笔墨当随时代。”乐洲学古而不泥古,他努力寻求在文化精神上的更新和篆刻审美意识上的超越。他深深懂得,有了根更要不断发展,只有不断创新,才能根深叶茂,开花结果,自成一家。因而,他一方面努力索源寻根,探幽扶微;另一方面,努力寻求创作的拓展、变通和创新。他把目光投向文学、美学、哲学、自然科学等领域,并不断强化作品的时代精神。在内容上,以现实题材为主调,颂扬伟大时代,讴歌革命先贤,赞美祖国山河。在技巧上,刀法精湛而多变,侧刀、拖刀、逆刀、刀刀含情。或迅如闪电,或涩如塞川,或重如堆石,或柔如抽丝。欹正、疏密、虚实、伸缩、轻重、大小、粗细、刚柔、章法构成、节奏行气、点画结体,自然生成,气韵生动,仪态万种。他还常常把诗书画印浑然融为一体,互相衬映,相得益彰,丰富了篆刻的意蕴内涵。比如他为纪念长征胜利60周年而创作的组刻作品《七律长征》,印文集甲骨、周印、秦玺、汉章风格之大成,印款上兼刻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王稼祥、叶剑英、刘伯承、彭德怀、斯诺等人物肖像,并以红军长征途径的主要地点——遵义、赤水、金沙江、娄山关、卢定桥、草地、夹金山、延安为背景,构思巧妙,形式新颖,刻制精细,内蕴深刻,受到国内制印方家的激赏。

乐洲的篆刻作品早已名闻遐迩,从1984年至今,他先后在省级以上报刊发表作品620多件,30多次获得奖励,并被多家篆刻艺术家协会吸收为会员。乐洲是一个谦恭平和的人,秉性纯正,不慕荣利,尚于信实,耻于虚浮。他说:“我追慕古人,只偷得一缕高趣;别出心裁,远未自成一家。艺无止镜,我还要一步步坚实地走下去。”乐洲可谓人艺双馨,不为虚言,友人共鉴之。

(原载2000《平阴文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