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笔迹流美韵 卓识成大雅(1 / 1)

——王永静和他的硬笔书法艺术

王永静,笔名青争,1966年11月出生于山东省平阴县玫瑰乡,现供职于平阴县房地产管理局。永静自幼习书,初临欧楷,继临“二王”。后把触角伸向更广阔的领域:石鼓钟鼎、两晋汉唐、米蔡苏黄、颠旭狂素。朝夕浸**,奋笔不辍,深得晋韵、唐法、宋意、明姿之精妙,再转师当代书法大家田英章、陈云君、王学仲、卢桐等,又得硬笔之神韵。转眼间,永静已在硬笔书法艺术上默默耕耘了30多个春秋,终能集百家之长,成“王味”十足的自家面目。流畅的笔意,和谐的布局,像是从他心中流出的乐章,书法的精髓在他的作品中体现得淋漓尽致。永静的作品不仅常常见诸《写字》、《书法报》、《中国钢笔书法》、《齐鲁晚报》等报刊,而且屡屡在国家性书法大赛中获奖。自1987年以来,在全国各类书法大赛中获奖30余次。1990年在首届全国硬笔书法艺术作品展览中获一等奖;1992年在第四届“文明杯”全国写字段位大赛中获优胜奖;1993年在庆祝八一建军节中国现代临书大展中荣获青年组硬笔书法二等奖;1997年其钢笔书法作品入选首届中国书法艺术节“全国书法家作品展”;1999年在第三届“文华杯”全国硬笔书法段位大奖赛中获优胜奖,并获楷书一段段位称号。同年,在二十世纪全国硬笔书法家作品展中荣获三等奖。其作品收入《二十世纪中国书画艺术》、《中国硬笔书法艺术大典》、《中国当代硬笔书法家作品集》、《中国现代临书大展作品集》等多种经典。现任中国硬笔书法家协会会员、上海中华书法家协会会员、山东省硬笔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当代硬笔书法家协会理事。

永静工作之余几乎都是在书桌前度过的。他沉浸在黑白点线世界里,一练就是好几个钟头,新买的羊毛衫刚穿俩月,两肘就会“漏洞百出”。永静临字的笔十分普通,从不用所谓的“书法笔、”歪头笔“之类。无论临什么帖,从何家师,他都规规矩矩,一点一划,一丝不苟。他的临摹作品,朴实无华,帖味浓郁,显示出极为扎实的基本功。元代书法家赵孟頫说:学书在玩味古人法帖,悉知其用笔之妙,乃为有益。”永静临帖深得“玩味”之真谛。临摹时,他非常注意把握点画特征、运笔规律以及结构的章法,并从中品味先贤的创作心境。然而,“学书在法,而其妙在人,法可以人而传,而妙必其胸中之所得”晁补之《鸡肋集》)。因而,永静从不把磨穿铁砚、退笔如冢视为珍贵,而把匠心独运的合妙作为大雅追求。永静在大练基本功的同时,不断加强诸如哲学、美学、文学、音乐、心理学等方面的修养,求无形之书,得字外之趣。

笔迹流美韵,卓识成大雅。永静硬笔书法由“渐修”到“顿悟”,由“卓识”到“大雅”,“以情出之,以意为之,法随生之,境即成之”。在铺纸挥毫之间,什么技法、帖意、书道全弃之一边。然而,技法、帖意、书道又尽在其中,许多“神品”、“逸品”便常常不期而遇。或满纸烟云,或作金石之声,渐臻“龙跳天门,虎卧凤阙”之境。其字点如坠石,撇如兰叶,勾如截钉。轻细重粗,急骏慢沉,节奏分明。其章法,讲求用笔的主次、虚实、轻重、疏密、疾涩、欹正、动静、刚柔的辩证统一。其硬笔小楷,章法都似有意无意,经心无心,参差错落,高下欹正,大小长短,都随笔因势利导,自然中和,天机流**,生意盎然。形成了清秀多姿、风神飘逸、萧散淡雅、率真自然的艺术风格。其硬笔草书,巧妙地运用线条的结合、布局和变化,以简淡、平易、含蓄、暗示、象征等艺术手法,让点画生情,形外有意,刚柔相济,如风樯阵马,似追风逐电。内力雄浑、绵密,外形沉稳放达,存郁勃奋张之势,具磅礴峥嵘之象。是其审美观念、理想追求的再现。

三国钟繇在论笔法时说:“笔迹者界也,流美者人也。”笔迹是点线划出来的界线,笔迹所流动的美则是人的内心追求。书法艺术和其它文艺样式比较起来,是最无拘无束而又最不会惹事生非的品种。古往今来,无论墨客骚人还是仁人志士都喜欢借之抚慰、张扬天性。凡有成就的艺术家,必定是心胸通达,不被外物所困扰,心地平静,素质朴真的人。永静做行政工作,其忙碌、其纷扰、其心累可想而知。但永静却沉醉于书法艺术,使喧嚣趋于平静,使功利归于淡泊。在书法创作中,时空俱失,物我两忘,挥毫遣墨,痛快淋漓,自由地表达人之生命本质的存在与变化,自由展示他那不可言状的生命姿态与生命律动。永静那些笔致徐婉、清雅淡远的作品会不期然牵动你的心,我们从中不仅可以读出线条的美,可以读出人格的美,同时也可品出一种禅味来。

求超脱,趋静无,是永静的人生追求;求大雅,通鬼神,是永静的艺术追求。永静说,一个人在艺术创作的道路上,要敢于自我设计,自我放逐,大胆地进行思考和探索。无论我们的观念如何更新,无论世界怎么变化,都不能忘记自省和深化,更不能忘记多年来在艺术积累中骨子里那点别人所不具备的观点和个性——好一个卓尔不群的永静!

(原载2000.6《山东青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