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德华和他的山水画
毕德华的山水画恢宏雄浑,郁勃纵逸,用笔老到,气夺造化,用旨深邃,禅机暗伏。在当今画坛,如寒林孤秀,挺然自立。
德华作画,先师古人,再师造化,后师心源。范宽、唐寅、沈周、袁江、石涛各朝各代的各家各派,他都潜心摩临。他师古重神会、重造形、重笔墨技法。他谙熟中国山水画之“三昧”,能熟练运用勾、斫、皴、擦、渲、刷、摔、擢等各种笔法,其所临作品足以“以假乱真”。他临摩的北宋画家范宽的《谿山行旅图》得到国内许多著名画家的赞赏。其上,留下了范增、胡洁青、郑庆恒等名家的题款和钤印。
他在对古人作品作了较为系统的探讨,掌握了其造型规律、构图规律、笔墨构成规律之后,又开始了对自然造化的参悟。黄海之滨、泰岱之巅、孔府圣地……齐鲁故国,绵延千里,都留下了他的足迹。他寄情山水、参悟自然、托物咏志。他将中国山水画的传统技法,创造性地运用于自己的创作,使自然造化升华为一种全新的艺术。他的作品不是古人的翻版,也不是自然的克隆,而是如老黑格尔所说的“这一个”。他把绘画中的点线面、墨和色、构图和造型等要素与他对生活的体验和丰富的想像力有机地融合在一起,把自然率真寓于理智之中,使形式和内容,思想和艺术达到完美的统一。
范宽说:“前人之法,未尝不近取诸物,吾与其师于人者,未若师诸物也。吾与其师于物者,未若师诸心也。”作画的最高境界是师于心源。他经常一个人“居山林间,常危坐终日,纵目回望,以求其趣。虽雪月之际,必徘徊凝览,以发思虑”。德华的作品皆是心源“思虑”的结晶,是从真山水中滋发而出的妙悟,是他人格与性情的自语,流贯着他那荒寒淡泊、博厚大度的情怀,放射着他潇洒、豪爽、孤寂、清逸的个性风采。
读德华的画是有一定难度的,他作画常以参悟为中心,向着“道”的方向发展,所以其作品多有“禅画”意境。1995年他在洪范镇的连绵的群山中独自静悟了一夜,诞生了他的代表作《根》。画面无树木,无人物,完全由极抽象极富象征意味的线条构成,用笔自如,流走跌宕。静穆中透出高贵的单纯,刚韧中流露着微茫惨淡,沉寂中埋藏着激越昂扬。作者将画取名为《根》,虽然让人有几多“费解”,但却给人一种澈透灵魂的领悟。这正应了老子所说的那句话:“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1964年,德华出生于平阴镇白庄村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兄妹四人中属老大。三四个月的时候他就被送到东阿县黄河岸边的八里庄外祖母家。姥爷是饲养员,他和姥爷常年住在牛棚里,成了一个小“牛倌”。他经常跟姥爷去黄河摸鱼,他赤手捉鱼的本领让小伙伴好生羡慕,他又成了远近有名的“渔郎”。高中毕业后,回家务农,当了“农民”。一种天生的对艺术的痴情终于迫使他扔掉手中的农具,来到县文化馆做起了艺术“徒工”。在文化馆几年里,他承受了别人难以想象的艰难困苦,凭着他特有的韧性和耐力,在苦“炼”中度过一个又一个的含辛茹苦的白天和黑夜,在陈杰、刘善锐老师的指导下,圆了他“艺术家”的梦。他的画技日臻成熟,特别是一些倡古意、求新奇的作品发挥得淋漓尽致。19岁,所作国画《荷塘月色》刊登在《农村大众》上,从此,佳作频出,大有一发而不可收之势,作品多次被报刊采用,在省市县举办的书画大展上屡屡获奖。《欲晓》、《草地》、《黄河情》、《白皮松》等夺造化、惊世俗的作品赢得了艺术大家的青睐和盛誉。
德华是个谦逊的人,虽然他已画技不凡,颇有名气,但他始终虚怀若谷,善纳直言。我曾指出德华作品因书法不好而破坏了作品的整体美感时,德华愉快地接受了。从此,他足不下楼,目不睽园,专心学书。他上溯甲骨钟鼎,中追汉魏六朝碑版,旁涉唐楷行草,下至明清诸体,无不致力研习。三年时光,德华的书法已令专家刮目,形成了博大精纯、豪纵超逸的风格。每当谈起此事,德华总要说上一句,“多亏恩华兄的批评”。
“老笔夺造化,丹青写机抒”。庆龙先生的题联是对德华山水画作品的高度概括。然而,造化无尽,艺术无尽,德华在中国艺术的长廊里正努力寻找着自己的坐标。
(原载1998《平阴文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