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七节 永远的警示(1 / 1)

小金鱼用尾巴拍拍水,一转身潜入海底。于是,渔夫眼前依旧是那间旧泥棚;门槛上坐着渔夫的老婆,她面前依旧是那只破木盆。这是《渔夫和金鱼的故事》的结局,它精义潜蕴,像一个路标,给人们永远的警示。

这个故事是人生的形象写照:渔夫和她的老婆,各代表一种生存方式,小金鱼则代表着一种可遇而不可求的机遇。面对小金鱼,渔夫固守着本性的善良、质朴,不戚然于贫穷,不贪婪于富贵,在贫穷与富贵的跌宕中,保持着心态的平衡,天赐大富而不惊,命失好运而不哀。渔夫的老婆则正好相反,贪得无厌,毫无节制地向小金鱼索取,从讨一个木盆,到求一间木屋,直至要做世袭的贵族,当至高无上的女王。然而好梦不长,随着小金鱼身子一转,一切的荣华富贵都烟消云散,落人从哪里来又回到哪里去的人生轮回。

小时候写汉字,大概是“贪”近乎“贫”的缘故吧,我总是把“贪”和“贫”两个字写混,因此没少挨了老师的教鞭。当时,气得我直骂仓颉造字黔驴技穷。后来,见的世面多了,才明白了仓颉他老人家的良苦用心。渔夫和金鱼的故事,似是对“贪”与“贫”之因果关系的形象阐述。贫而贪,贪而贫,贫是贪的前因,又是贪的结局。贫并不是绝对的无,一些在老百姓眼中已是大富大贵的人,他们仍会自认为自己“贫”得一无所有,依旧照贪不误。他们以贪为乐,“得利则跃跃以喜,不利则戚戚以泣”,巧取豪夺,蛇欲吞象。孔府的一堵影壁上,画着一个动物,得了八仙的八件宝贝还不知足,又想摘下天上的太阳,结果落人大海,一命归西。贪者的结局概莫如此。

可悲的是,许多贪者并不以此为戒,古往今来,大大小小的贪官污吏,只管伸出他们贪婪的手,肆无忌惮地疯狂攫取和占有,即便已是富甲天下,也不知缩回手去。故而和坤、贾似道、王宝森、成克杰、胡长清之流,都难逃渔夫老婆由“贪”而“贫”的宿命。他们比老太婆更惨的是,他们的小命也没有能够保住。

贪本源于欲。欲,人皆有之。对于欲,儒家讲究节之以礼;佛宗讲求根除尘念;共产党人讲的是党性原则。诸葛亮“淡泊明志,宁静致远”;于谦“两袖清风朝天去”;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焦裕禄“心里装着全体人民,唯独没有他自己”;孔繁森时刻牢记“咱是党的人”,为人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贫贱不移,富贵不**,高风亮节,独步风流,受到世世代代人民的爱戴和缅怀。而那些像渔夫老婆那样,狮子大张口,一旦恶贯满盈,那“最后的审判”必然降临。

《渔夫和金鱼的故事》,一个永远的警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