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六节 度一度“君子”之腹(1 / 1)

春秋时代,晋国大夫祈奚因其“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亲”的做法,几千年来一致被视为一种崇高的美德。作为封建士大夫的祈奚,若真的不为自己的亲仇好恶所囿,做到举人唯贤,荐人唯能,实在是难能可贵的君子之举。可是如果认真剖析一下,我们就不难发现这位“君子”腹中藏着的“小九九”。

祈奚因自己年龄大了,便向晋悼公提出了辞职的请求。悼公问它“派谁来接替你呢?”祈奚便举荐他的仇人解狐。可要立解狐以代时,解狐却死了。祈奚又举荐他的儿子祈午。悼公问他为什么,祈奚堂而皇之地说:“大王您只问我谁能担任这个职务,并没有问解狐是不是我的仇人,祈午是不是我的儿子啊!”

单察其言,实在让我感动。只要你是“千里马”,亲也罢,仇也罢,为国家计,“我”都不避之,以使国家人尽其才,物尽其用。解狐、祈午一仇一亲,关键都是“千里马”,都在可荐之例,先仇后亲,真可为“君子坦****”。可问题就出在这儿:当要立解狐以代时,而解狐却一命呜呼了。慧眼识英才的祈奚先生,大概对解狐这匹病人膏肓的“千里马”早就心知肚明,我真怀疑如果解狐是一匹“健马”,祈奚先生还会“外举不避仇吗”?这不能不说祈先生的用心良苦。说穿了,“外举”是假,“内举”是真,是以“举仇”之象掩盖其“举亲”之实,玩的是障人耳目的把戏罢了。

话到此处,难免有人说我是“小人之心”了。但无数的事实却无情地撕开了祈先生这类“伪君子”的真面目。在大力提倡选贤任能的今天,不是仍有人摇着“民主”的大旗在搞“亲化”、“派化”吗?外省某县一教委主任的公子师范学院毕业以后,按主任大人亲自制定的红头文件,要一律下乡。主任大人既想把公子留在城里,又想保住其“清正”的面纱,便搞了一个教学“擂台赛”,选拔教学好手留城任教。不明真相的众庶民,一个个摩拳擦掌,跃跃欲试,孰不知,他们只不过是“陪太子读书”罢了,结果当然不言自明。该公这种“明修栈道,暗渡陈仓”的手段比起祈先生来毫不逊色。当然举贤不避仇的真君子是有的,齐国鲍叔牙便是这类真君子的代表。他们以国家利益为重,不计个人恩怨,表现出大度高洁的君子襟怀。

在推行政体改革的今天,我们要大力支持真君子,拥护真君子,而对于那些伪君子,要敢于剥其画皮,严加痛斥,决不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