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一座黄石山!“山高砌石首珊珊,看石山头石拔山。草色青青松子赤,白云飞去鸟飞还。”
位于平阴县城西南25公里处的黄石山,状如卧龙负柱,腾空入云。登临山顶,可下视狼溪,远眺黄河。山下东阿镇(古称谷城)更是历历在目。
《水经注》载:“谷有黄石台,黄石与子房期处也。”明正德进士兵部给事周祚在《黄石公赞》中说:“谷)城东北有山,上列巨石,危若高屋,世祀黄石公。”黄石山留下了一段千古传奇。
黄石公,又称圯上老人,秦代隐士,著有《黄石公三略》。《史记》载:张良在博浪沙刺秦王未遂,逃匿于下邳(江苏睢宁北),遇一老人于圯上,老人坠其履于桥下,让张良取上,并跪而履之。良依其言,老人大悦,日“孺子可教矣”。5日后,老人授书于良,并说:“读此可为王者师矣。后13年见我于济北,谷城山下黄石即我矣”。良受之,乃《太公兵法》。后张良从汉高祖刘邦过济北,果在谷城山见到黄石,遂为之建庙祭祀。
山顶黄石,高20米,周长70余米,四壁山崖陡立如削,形若天柱,矗立山巅。在巨石西北方,有一石窟,深3.5米,高2.5米,乃“黄石公洞”。洞内有黄石公坐像一尊,与石壁连为一体,像高1.5米,双手扶膝,正襟危坐,发挽顶髻,赤面长须,一派道风仙骨。
谷城山下,有黄石公祠,正殿有黄石公和张良石刻雕像。黄石公气宇轩昂,端坐正中,赤其一足。张良跪其前,双手持履过顶,欲为其履。其生动造型,仿佛使人置身当年圯上。
张良得到黄石公兵书,果然成为“王者师”。他以其“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雄才大略,辅佐刘邦灭秦逼项,大兴汉室,为刘氏江山立下了汗马功劳,千百年来,令天下志士激昂慨叹。
然而,更令人感慨的是,这位功高盖世的英雄,却在汉王分封列侯之时,悄然隐退,“弃人间事,欲从赤松子游耳”,隐居秦岭深处,“乃学辟谷,道引轻身”,做起了“仙人”。
我们无从知道当年黄石公授书之时,有没有传给张良以“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的理论,但我可以断定,张良必定受过黄石公的影响和启悟。
黄石公仙逝,化作巨大的黄石,这块恢宏的黄石,怎能不让人想起绍兴城中府山上的越王台?
勾践遭遇兵败,被俘为囚,受尽凌辱,但他不甘沉沦,卧薪尝胆,立志报仇雪耻。他重用文仲范蠡,亲近人民,上上下下,同仇敌忾,一举灭吴,称雄江淮钱塘。正当越王举杯庆功之际,范蠡却悄然而去,做起了商贾;而文仲不听范蠡劝告,落得伏剑自刎的悲惨结局。这暗喻越王台的黄石莫不是黄石公传授给张良的另一部“兵书”?
智哉张良!你凭借黄石公的第一部赠书成就了汉家大业,你又凭借黄石公的第二部赠“书”,逃脱了罹难。
临下山,走进黄石洞,再拜黄石公,问一声:您老人家可有“兵书”赠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