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5日一大早,在雨缠雾绕中开始了我的黄山行。
未来黄山前,早慕黄山名。“黄山四千仞,三十二莲峰。丹崖夹石柱,菡萏金芙蓉”。黄山那浑峻犷巍的气魄,时常在心中沛然涌起,让我心驰神**。今天,即便是在雨雾中,能一窥黄山芳容,也倍觉有幸。
黄山跨越安徽的歙县、黟县、太平县、休宁县,方圆200平方公里,南北绵亘40余公里。进黄山的路如千折百回的人生,山连山,水连水,山重水复,柳暗花明。乘车进山,临崖面涧,危机四伏,而汽车照旧行驶如飞,常常叫人心惊肉跳。但只要你有胆量,你尽可饱览路旁美景,松柏郁郁,茶田俨俨,竹林瑟瑟,桃红灿灿,移步换景,比比可观。
车至黄山脚下,便开始徒步登山。雨一路相伴,但我始终没有打开手中的伞,一任缠绵的雨浸透衣衫。撩开层层雨帘雾障,便可窥见干云直上的千峰万嶂,诡奇险怪的千壑万涧。一路奇松怪石,瀑布云海,无不令你神思浩**、思接万载。
历历在目的新生代第四纪留下的刮痕,暗示了黄山形成的秘密。大约在五亿五千万年的寒武纪和四亿五千万年前的奥陶纪,这里还是一片汪洋。到了四亿年前的泥盆纪,地块开始上升,海水逐渐退去。随着气候的剧变,大陆冰河时而扩大,时而缩小。就在冰河扩大缩小的过程中,大地被切削,造就了“二湖、三瀑、二十四溪谷、七十二奇峰”这神奇壮美的黄山景观。置身于黄山,你才会真正懂得什么叫作“沧海桑田”。
黄山七十二峰中最著名的是天都峰、莲花峰和光明顶。天都峰乃“仙人居所”,位于黄山东南;莲花峰位于黄山中央,宛若莲花迎空绽放;光明顶峰顶阔大,状若碗底,是观日出的好地方。其余诸峰,如狮子峰、炼丹峰、始信峰、鳖鱼峰,无不奇伟傲拔,各领**。
黄山是仙人山,天都是仙人居,那儿定然是仙之境。山路迢迢,尽可驰聘你的思绪。黄山古称黟山,轩辕黄帝曾在此修行,故改名黄山。唐人许宣平也在此修行,曾题诗于寺壁:“隐居三十载,筑室南山巅。静夜玩明月,闲朝饮碧泉。樵人歌陇上,谷鸟戏岩前。乐矣不知老,都忘甲子年。”天宝中,诗仙李白曾累访宣平,但不得而遇,亦题诗于寺壁:“我吟传舍诗,来访仙人居。烟岭迷高迹,云林隔太虚。窥庭但萧索,倚仗空踌躇。应化辽天鹤,归当千岁余。”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太白楼。建于唐代的太白塔楼,迭经千年荣枯盛衰,如今人去楼空,只有太白这首仙人诗伴千载悠悠白云在松涛云海间吟哦。
来到天都峰已是丽日悬空,缠绵的雨不知何时悄然而逝,只有圣洁的云弥弥漫漫。上有邈邈天幕,下是雾山云海。你看,那若有若无、若隐若现的莫不是骑鹤的仙人在云游?
天都,我是一个凡人,总得别你归去。随手扯一缕白云,藏在心里。
虽说上山容易下山难,但一路迎迓而来的景致总让你乐而忘疲。观飞来石,看鳖鱼峰,穿莲花洞,访迎客松,走一线天,过观海亭。问奇于岩石,探美于林泉,松涛、雾嶂、亭阁、古桥、摩崖、寺庙处处都有苍茫跌宕的独绝神韵。
过了回龙桥,就到山脚下。
我走出了黄山,黄山走进了我心里,不信,请看那片天都云,一直在我心中飘。
(原载2000《玫瑰文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