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南京,第一要去的是中山陵,第二当是雨花台。
雨花台位于南京市南郊的苍翠葱郁的山峦里。一出中华门,一座宏伟的大型仿古阁楼便映人眼帘,那就是有名的仿古建筑雨花阁。此阁为著名的古建筑家潘谷而教授设计,阁顶标高海拔88米,总建筑面积为1429平方米。该阁四层八角,碧瓦飞檐,既典雅古朴,又雄伟壮丽。伫立高阁,极目远眺,巍峨屹立的钟山、清凉山、慕府山,滚滚而来的长江水、蜿蜒而下的秦淮河,静若处子的玄武湖、莫愁湖,一派壮观旖旎的湖光山色尽收眼底。
雨花阁坐落在传说中云光法师设坛讲经的地方。云光法师是得道的高僧,他看到这儿风光秀丽,便决定在此设坛讲经。平时,来听讲经的多达500人。一天,法师讲得入神,感动了上苍,落花如雨,人地化为五色晶莹的石子,人称雨花石,此地因此称作雨花台。
云光法师是梁武帝时人。梁武帝萧衍在位48年,大兴佛事,前后三次舍身为寺家奴。在长江这天然的“马其诺防线”的庇护下,勇悍坚猛的北方少数民族在越过长城之后,却被阻在长江之阳,才使“南人”过了一段太平岁月。富庶美丽的江南直让人“乐不思蜀”,他们过着歌舞升平、纸迷金醉的生活,建庙兴寺,崇尚玄佛。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和平常常是战乱的母体。侯景之乱,把个奢靡浮华的江南搅了个人仰马翻。梁武帝竟为侯景所逼,饿死台城,落了个国破家亡。
“江南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这天,无烟无雨,天地一片清明,雨花台众多的古寺历历在目:普德寺、高坐寺、永宁寺、安隐寺、灵谷寺……这些古刹名寺吸引了来自天南海北的善男信女,膜拜、叩头、焚烛燃香,口中念念有词。一对与我萍水同行的青年男女,每到一寺必进香跪拜,三招九式,一丝不苟,虔诚之至,酷似圣徒。见此情景,我不禁想起大唐开国皇帝李世民的话来:“事佛求福,乃更得祸”。话不觉脱口而出。男子听之一怔,女子听之愤然,双目一睁,红唇欲启,刚要说出反击的话来,被我用手一指,便“定格”了——此女胸前佩戴着一枚团徽。
在导游小姐的指引下,我们来到了巍峨的烈士纪念碑下。在共和国诞生之前的数十年里,雨花台一带成了反动派屠杀爱国志士的血腥刑场。为缅怀先烈,教育后人,南京市政府在此建立了烈士陵园。经过40多年的建设,已建起了纪念碑、纪念馆、烈士就义群雕、忠魂亭等一整套大型纪念建筑群。本以为导游小姐会借此对游客进行一次现场教育,结果撂下一句“自己随便看看吧”,便告退而去。我仰视着高耸入云的纪念碑,默念着那用烈士鲜血写成的碑文,柔石、江姐、白公馆、渣滓洞、昨天、今天、未来……一幕幕在脑海中闪过。为表达对先烈的敬仰之情,我毕恭毕敬地向纪念碑行了三鞠躬。
“看他那傻样!”随之便是嗤嗤的笑声。我回头一看,正是那对男女,不过,女的胸前的团徽不见了。这时,该发怒的是我了。我一步步向他俩走去,气愤化作了怒焰,一连串的质问已如引箭在弦。他们似乎慑于我的愤怒,甩下一句“不理他”,随之溜走了。
我真想静下心来和他们谈谈,但后来的日子他们始终回避着我,最终我们各奔东西。
有着“六朝古都”、“十朝都会”美誉的南京,有着风光旖旎秀丽的湖光山色的南京,让我最心动、最难忘的还是那高耸着烈士纪念碑的雨花台。
(原载2000.3.17《济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