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佛教要现代化,那么现代化的佛教,应具备哪些原则呢?
(一)现代化的佛教是合理的,不是邪见的
佛教之所以异于其他宗教,是因为佛教不仅富有信仰、戒律、礼仪等实践行门,更有合理性、客观性的思想理论作为实践的根据。佛教的根本教理——原始佛教的三法印、缘起说,大乘佛教的般若空,不仅合乎佛教的道理,并且合乎人间的道理,不管任何时代、任何地域的人类社会都能适用,而且随着科学文明的进步,更加能证明其合理性。
所谓“三法印”就是“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根据佛教的看法,世间上没有一样东西是固定不变的,人体细胞每日的新陈代谢作用,由少年、青年、壮年而老化的人生过程;物理现象界宇宙星球的不断运转,山河大地沧海变桑田的瞬息变化,都说明“诸行无常”颠扑不破的真实性。因此人间的富贵、快乐固然无常,世上的苦难、灾厄也是无常。我们快乐的时候,要居安思危,未雨绸缪;处境困苦的时候,只要努力奋发,一定能改变困境,获得快乐。“诸行无常”不仅仅是消极地由好的情况变成坏的情况,或由坏的情况变成好的情况,“诸行无常”更具有精进向上的积极意义。
自有人类文化以来,生命起源一直困扰着无数的思想家、哲学家。有的主张宇宙的一切是神创造的,譬如天主教的上帝,印度婆罗门教的梵天、伊斯兰教的安拉等,都将宇宙的来源归诸于神格化的第一因。有的则主张一切是命运安排好的;有的以为是无因无缘、偶然机会的凑合;有的则认为一切现象是物质元素的结合。
佛陀为了破除这些邪见,提出“诸法无我”的独特见解,揭示出因缘生灭的法则。所谓“诸法无我”是宇宙万象没有固定性的自我、本体,一切现象只不过因缘和合而成。因缘条件不具备了,就消灭分散。如果能明了“诸法无我”的道理,就个人而言,对于世间的一切就不会起贪着心,提得起、放得下,自在快乐。就社会而言,如果人人都能体认“无我”的妙意,就没有自我中心的思想,不坚持己见,处处为他人着想,成全别人,社会必定和乐安详。因此无我可以去除小我、私我,小我去除了,大我才能显现出来;私我空无了,涅槃寂静的真我才能呈露出来。
世间的事物,如果合乎三法印、空的道理,就是佛法,否则就是邪见,这是佛教现代化的第一条原则。
(二)现代化的佛教是实有的,不是玄想的
真理除了具有普遍性、必然性,真理更具有信实性。譬如前面所叙述“诸行无常”的道理,就是最好的印证。佛教说无常,凡是有生命的东西,必定会死亡;聚合的东西,必定会败坏,因此说有生必有灭,有成必有坏。无常的道理,普遍适用于一切现象,并且必然如此演变,是千古不移的真理。
有的宗教为了显示其奇特,对于其教主之描写,极尽灵异之能事,譬如基督教的耶稣为童女马利亚受胎所生,有的甚至假托信史以外的人物为创教者。我们从创立佛教的教主——释迦牟尼佛的生平事迹,可以明了佛教是个重视实在,不尚玄想的宗教。根据印度历史的记载,佛陀为印度释迦族的王子,为父母所生的血肉之躯,不是呼风唤雨、凭空捏造的神仙。佛陀的成道过程、教化事迹,也实实在在、有凭有据记录于史书之上,而不是虚无缥缈、神奇怪异的故事。
佛陀本身对于弟子的教导,也着重于人生问题的解决,凡是和了脱痛苦、成就慧命没有关系的形而上学,都为佛陀所呵斥。在《箭喻经》里记载,有一位长老的孩子,请教佛陀有关世界有边无边、灵魂存在不存在等本体的问题,佛陀引用毒箭为譬喻,避而不答,此即有名的“十四难不答”。佛陀所关心的是如何拔去众生身上的烦恼毒箭,而不是有关毒箭的种类、制造方法等,和生命没有相干、玄之又玄的问题。
佛教三藏十二部经典中,充满高妙的道理,八万四千个法门,都是针对众生的毛病而开出的药方。佛教虽然有深奥的哲理,但是更注重实践,纯粹哲学理论的探讨,并不是佛教所推崇的,这也是在哲学思辨上,将佛教的教理发挥至极点的部派佛教之所以被视为小乘的原因。佛教不以谈玄说妙的文字游戏为满足,佛教真正的目标在于解决众生的疾苦。因此现代的佛教应是实实在在以解决人生问题为主旨、以人文主义为本位的宗教,而不是虚幻不实的玄思清谈。
(三)现代化的佛教是现世的,不是未来的
在一般人的观念里,总认为当现实生活中失败、走投无路的时候,才会以宗教信仰为精神归宿。许多宗教,总是教人把希望寄托于渺不可知的未来,因此宗教遂被一些自鸣为受过现代科学新知洗礼的知识分子,斥之为不能解决现时病痛,只是暂时麻醉神经的鸦片。其实宗教真正的目的,并不是叫人逃避现实,躲入未来世界的象牙塔里,而是勇敢地面对当前的痛苦,并且找出离苦得乐的方法。宗教对于未来虽然有美丽蓝图,但是更注重现在世界的开发、完成,像佛教就是典型的例子。
佛教讲时间,虽然说有过去、现在、未来三世,但是着重于现在;佛教讲空间,此世界、他世界、无量十方诸世界,但是着力于此世界的净化;佛教讲有情,有人类、地狱、饿鬼、畜生,乃至十法界无量众生,但是重视以人为本的佛法、以人为本的解脱。因为现在的问题如果没有办法解决,更遑论无量阿僧祇劫的未来;我们所居住的娑婆秽土都无法净化,如何去庄严其他的国土?此世界的众生都无法教化,如何去济度无量的众生?因此现代化的佛教,虽然说三世、十方、无量众生,但是更重视此时、此地、此人。
佛教的重视现世,可由有名的《三世因果偈》看出端倪:“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来世果,今生作者是。”佛教认为人生的祸福苦乐不是前世注定、无法改变的;佛教主张人类造下什么业因,将来一定要对自己的行为付出责任,受到相等的果报。佛教有别于机械的因果命定论,也不同于拨无因果的享乐主义者,而提倡不常不断的中道思想。根据佛教的教义,过去我们所做的一切,虽然已经无法挽回,但是我们如果能够把握每一刻真实的现在,努力开垦自己生命的园地,未来的世界仍然是美丽灿烂的。
所谓“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我们对于既成的过去,不需要再无谓地伤感懊恼,对于未来也不必过分地憧憬幻想,重要的是笃实地活在每一刻的现在里,把现在的身心安顿得恰当,使它不出问题,就是善于对待自己的调御师了。因此现代化的佛教,虽然说过去、现在、未来,但是更重视现世的完成;仙邦帝乡虽然逍遥惬意,但是比不上双脚踩在大地上的落实。
(四)现代化的佛教是正信的,不是迷信的
谈到宗教信仰,随着民智的开发,而有种种的层次。在过去知识未开的时代,人们对于自然界的刮风、下雨、打雷、闪电等现象无比敬畏,因为这些现象会危及生命财产,所以雷公、雷母、风伯、雨姐都成了膜拜的对象,乃至大树、石头都成为能够降祸赐福的神祇;这是自然精灵崇拜的宗教。
随着时代的变迁,由对自然界的信仰,进入以民族英雄为崇拜对象的宗教。譬如关羽忠义可佩,遂和孔子并列为文武二圣,成为儒家精神的象征。岳飞精忠报国可敬,到处建有岳王庙,受到万民的景仰。郑成功开垦台湾、妈祖救济苦难,都成为老百姓心目中伟大的神明,香火不绝。乃至《封神榜》《西游记》等神异小说中,如哪吒、孙悟空等子虚乌有的人物,也为民间百姓所膜拜。
现代化的佛教,应该从对自然图腾的崇拜、英雄式的神权信仰,走向净化身心、提升生命的层次;现代化的佛教,不可以如过去知识低落的时代迷信怪诞,以神奇蛊惑民众,而应该将人心导引至正信的领域。
有人一提到宗教信仰,总认为是村夫渔妇的迷信行径。我们以为迷信固然不可宣扬助长,但是有时迷信却比不信更好。有些人在神明之前持香祝祷,由于宗教的信仰,使他们不敢心存恶意、作奸犯科,他们的心思是善良的,他们的人格是高超的;有时候这种宗教信仰是一股维系社会伦理道德的力量。而且,有些迷信也未尝不是推动国家进步的能源,譬如军人为国家牺牲,为卫民而献出生命,为什么要为国家、为人民牺牲奉献呢?因为对保家卫国的使命产生一种不问任何原因、不计较任何条件的绝对信仰,也就是“迷信”的情操。因此,迷信不一定就不好,如果善于运用,有时可以收到很大的效果。
古人说:“吾心信其可行,则移山倒海如反掌折枝之易。”因此对宗教、真理、正义,产生如磐石不移的“迷信”,这不足为惧,值得担心的反倒是什么都不信,精神没有寄托的地方,心灵没有安住的场所;心田中毫无善恶是非的种子,才是最令人忧心的。
在泰国有一种习惯,女孩子选择对象结婚时,会先了解对方有没有当过和尚,当过了和尚,表示此人已受过宗教纯善的熏习、严格的生活训练,有了宗教的信仰,才能嫁给他;如果没有宗教信仰,表示此人缺乏人生目标,不能轻易托付终身。宗教信仰,有时成为衡量一个人人品的准则。
不过,迷信有时也会带给我们极大的束缚,譬如有的人盖房子要看风水、八卦,乔迁时还要算时辰,如果不如此,恐怕祸及子孙、冒犯祖先。其实,依照佛教的看法日日是好日,处处是好地,算命看风水无非是我们自找的一些束缚,我们应该从迷信之中挣脱出来,培养正信,开拓自己的生命,才是现代佛教应走的途径。
迷信是对宗教不计利害得失,全心全意地信奉,由于不明宗教净化人心、提升生命的道理,终究不是十全十美的境界。另外,比迷信更糟糕的是不分是非善恶、邪知邪见的信仰——邪信,譬如过去中国社会里,有一些宗教组织,以邪说异行,蛊惑民众,违背宗教劝人向善、敦风懿俗的原则,更是不足取。现代化的佛教,应该远离邪信的桎梏,摆脱迷信的束缚,建立正确的信仰,培养一颗活活泼泼的心意,徜徉于真理的领域。
(五)现代化的佛教是进步的,不是保守的
现在是科技文明进步的时代,佛教不但要随着时代进步,并且要走在时代的前端,领导着现代的人心思潮向前迈进。
现代化的佛教不能保守退缩、不能墨守成规,在各方面应该力求新的突破,谋寻新的进展。譬如在建筑方面,应该讲究庄严、圣洁,吸取现代科技文明的精华,追求现代化。因为一切物质的发明,都是为了使人们的生活更幸福、更舒适,如果透过现代文明的种种产物,使现代人很容易地了解佛教的道理,自然地接受佛教,为什么要开时代的倒车,矫情不加以运用,而退到蛮荒不便的时代呢?
事实上佛教在每一个时代里,一直是很进步的。譬如现在普遍使用的围巾,原来是出家人御寒的东西;少女们穿的凉鞋,滥觞于僧侣的罗汉鞋。佛教要我们清心寡欲,并不是否定社会生活的价值,而是对一切物质不起执着,役物而不为物所役,只要有片叶不沾身的功夫,何妨漫游于百花丛中呢?
我们在佛光山利用天然的地形,建设了净土洞窟,希望借着现代的雕刻、绘画等艺术,把极乐世界的殊胜情形,介绍给社会人士。有人对我说:“你们应该建筑地狱,让更多的人看了,心生畏惧,自然会信仰佛教。”宗教信仰,是探讨生命的奥秘,而自然发诸于内心的一种需要,不是透过威吓利诱而勉强入信的。况且十八层地狱是在恐怖的专制国度里,我们追求的是民主开放的社会,那是充满光明、幸福、富足、安详的极乐净土世界,而不是黑暗、悲惨、痛苦、绝望的地狱。这个净土佛国,并不在西方十万里以外的极乐世界,就在我们生存的娑婆世界里,因此如何把我们的娑婆世界建设成圣洁庄严、雍容肃穆的极乐净土,是我们应该努力以赴的方向。
(六)现代化的佛教是道德的,不是神奇的
有人说:科学是万能的。科学确实解开了不少宇宙的奥秘,但是却有更多混沌未开的天机,是科学无法识破的。连科学之父的爱因斯坦都认为:“人生最后的领域,只能在宗教中才能找到答案。”神秘是任何宗教共有的特质之一,但并不是唯一最珍贵的,宗教更珍贵的内涵是净化人心的道德,而不是神奇。
有的人看到神明能占卜未来,能以符箓祛邪,就信奉不疑;有的人看到鸾生辟谷坐关、炼丹修道,就崇拜有加。其实神异怪奇,并不是宗教所推崇。孔子不语怪力乱神,佛陀也禁止弟子使用神通。神通有时虽然也不失为度化众生的方便,但是究竟不是常道,不宜经常使用,好比刺激性的食物,偶尔食之,可以提神醒脑,但是常久食用,则有破坏性灵之虞,不可不慎。
不管神通如何广大,终究无法解决人生的根本烦恼,无济于生命的净化。譬如鬼神也具有天眼、天耳、神足、宿命、他心等五种神通,但是仍然不能免于六道的生死轮回,主要是缺乏断尽烦恼的漏尽通。漏尽通是在日常生活的身心净化中完成的,因此今后我们应该将宗教道德化,不要使其神奇化,将佛教对社会人心的指导,密切地应用于生活之中,推行人生的佛教、生活的佛教,从生活上的衣食住行、人际来往的关系中,去推动以道德为本,有利于社会的现代化佛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