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个人生活在人间,都不会离群孤立,每人都有他的亲戚眷属。有些人很重视家庭的眷属,但有时也因眷属而产生一些龃龉摩擦。俗语说“不是冤家不聚头”,就是家里的夫妻、父子、母女那么亲的眷属,有时候也会变成冤家,甚至被认为是修学佛法的障道因缘。因此,有些在家居士,以为像出家人一样,疏远亲戚朋友,才算是皈依学佛。
其实,学佛并不需要离开亲戚朋友。我们生活在人间,亲戚眷属之间若能彼此互相尊敬,和平相处,成为感情融洽的法侣道友,那真是人生一大乐事。
(一)眷属因缘好,相处在和敬
眷属相处,不能相亲相爱,反而成为仇敌,视为冤家对头,原因何在?人和人相处,难免有一点利害关系,难免会发生一些误会,如果彼此太计较,就不能和敬相处了。甚至有的人喜欢算旧账,常常记着仇恨,好事不记得,坏事记一堆,怎么能和敬呢?
我国圣贤有句话说“敬人者人恒敬之,爱人者人恒爱之”;又说“家和万事兴”。眷属之间珍惜因缘,能彼此和谐,彼此尊敬,不算旧账,不要计较、比较,这是眷属和敬相处的必备条件。
(二)自由应尊重,利害要看轻
法国罗兰夫人说:“不自由,毋宁死。”翻阅历史上的暴政,多少百姓不惜自身性命,此起彼落地反抗,就是为了争取生存的自由。1964年,越南教难,多少高僧大德,有的以火自焚,为教殉道;有的自残身体,为教牺牲,只为了争取信仰的自由。
无论哪一个地区,哪一个行业,哪一个团体,哪一个家庭,甚至哪一个人,都需要自由;每一个人,思想不一样,习惯不一样,需要也不一样,这许多人相处在一起,即使是家庭中的眷属,也无法使大家的思想习惯相同。思想不同,最好的办法是彼此互相尊敬,互相包容,如此才能互相存在,相安无事。
唯有尊重他人的自由,彼此相处才能和谐。有的父母,只有一个儿子,对儿子的婚事便极力干涉,儿子有了对象,却不允许儿子与对方交往,或者只有一个女儿,硬是不允许女儿嫁给她心目中的对象。像这样的父母,太过管制儿女的婚姻,往往产生反效果。
有时候,身为父母者看到年轻儿女们,不能与自己一样信仰佛教,反而信仰基督教,便想尽种种办法要扭转儿女的信仰。当然,家庭成员能有相同的信仰固然很好,但是,如果没有善巧方便,徒使家庭里的分子,因为信仰而感情破裂,这是划不来的。家庭中的眷属,年龄有差距、思想有不同,连习惯也不一样,重要的是彼此相互尊敬,和谐相处,不可以太自我;把握这个原则,自然会有好效果。
(三)若要人赞美,多付苦与辛
我们如果想赢得别人的赞美,自己就要多付出一点辛苦与牺牲。所谓“天下没有白吃的午餐”,没有流汗,不会有成果,没有成果,又怎能获得别人真正的肯定呢?有一句成语说“实至名归”,这句话很有道理,未经付出辛苦牺牲而获得的赞美,叫做谄媚阿谀,并不是真正的赞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