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幸福和睦了,要进一步把慈悲法喜普施给社会大众,大乘佛教重视在家的学佛,在家的信徒更应本着大乘菩萨的大慈大悲、大智大勇的精神,从事普济社会大众的事业。
佛陀的弟子中,有一位须达尊者,他皈依佛陀以后发愿:“从今日起,凡是过路行商,吃饭、茶水,我都愿意供养;从今以后,所有的比丘、比丘尼、信佛的男女居士,只要经过我的家门,要求吃用,我决不拒绝;如果有老人孤苦无依,有孤童幼儿没有父母,只要让我知道,一定帮助他们解决生活的困难。”须达长者因照应许多孤独无依的人,而被尊称为“给孤独长者”。
这就是大乘菩萨的精神,是大乘普济精神的最高典范,是对社会实行普济的慈悲。
(一)应有仁爱心,要发菩提愿
台湾的谢东闵生前曾提倡小康计划,推动仁爱运动。我们虽然是出家人,为实行大乘普济的人间佛教,“中国佛教研究院”的师生也以行脚托钵方式,响应仁爱计划,并将所得款项全部送给政府当局,转发给贫穷百姓。
托钵时,发生许多温馨感人的事。有送报的先生看到庄严威仪的托钵行列,拿了50元便朝钵里一放;也有路边卖青菜的小贩,欢喜布施100元……我心里非常感动,心想:像他们送报纸、卖青菜,奔波劳累,要送多少报纸才有50元的所得,要卖多少青菜才有100元的收入呢?他们却仍然愿意布施。甚至有些人的生活应该是被救济,却愿意拿100元、50元救济别人。
因此,我体会一个道理,“富人”之名,不是由所拥有的金钱多寡而决定,一个人即使没有多少钱,只要他肯布施给人,他就是富有者;反之,虽然很有钱,却不肯普济于人,则与穷人无异。
推行人间佛教,不一定希望人人有财有势,主要是必须心里富有,有仁爱的心,能发菩提大愿。
(二)乐结众生缘,喜做佛法事
所谓“未成佛道,先结人缘”。在佛教里,强调结缘的重要。有的人做事四处碰壁,无法进行,有的人却能顺利无碍,到处受人欢迎,这就是从结缘中得来。
每一位佛弟子,应该重视结缘。用眼睛看人,行个注目礼,是以眼睛结缘;认真听人讲话,给人欢喜,是以耳朵结缘;赞美别人、口说好话、转述听到的真理,是以口与人结缘;甚至走路时,先让别人一步、礼让座位给老弱妇孺,这都是结缘,都是奉行佛陀的大乘普济精神。如果人人皆能实行,社会就能成为大乘菩萨的社会。
要多结法缘,必须多做佛事,而且方法要适当。常听到有些人为了兴建塔、寺,硬性规定他人出多少金钱。这种化缘方法不甚妥当,但有时回头想一想,虽然是勉强要别人出钱,也是让他有机会布施结缘,结了缘,等于播下种子,什么时候收成,是意想不到的。如同经典譬喻,尼拘律树的种子只是小小一粒,可是当播种长大后,结实累累,其收成是难以计算的。
(三)愿代众生苦,普济一切众
《华严经》说:“但愿众生得离苦,不为自己求安乐。”为别人的快乐打算,使别人快乐,自己怎会不快乐呢?
有时候,我们走进寺院,看到许多人过度强调“眼观鼻,鼻观心”的修行,令人觉得现在人的冷漠,笑容少,一点也不亲切热情。佛经云:“面上无瞋是供养,口里无瞋出妙香。”每一个人脸上常带微笑便是供养,口中说几句好话便是出妙香,大家能多做一些事情,就是给人信心,多走几步路为人服务,就是给人方便,多给人点个头招呼,就是给人欢喜,多把自己的所有奉献给人,就是给人希望,那么当下就是佛国净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