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峰书画集》序(1 / 1)

我惊奇一个县的书画艺术,竟然有这么丰厚的包藏。

读着《双峰书画集》的大样,我不由得庄重起来,仿佛不是在欣赏书画,而是瞻仰历史。

双峰县与我的家乡比邻,旧时代同属于老湘乡县。我家乡一带是“上里”,双峰是“中里”,现在的湘乡市是“下里”(过去因县治所在,又称“首里”)。晚清时,湘乡“中里”(今双峰县)出了一位“同治中兴”的名臣曾国藩,曾氏又是湖湘文化承前启后的代表人物,致使此地人文蔚起,其影响之深,辐射之广,在中国近代史上实属罕见。

从这里走出的,不仅有曾氏家族里的显赫人物,还有一大批各类英才,如中共早期卓越领导人之一蔡和森、中国妇女运动的先驱蔡畅兄妹,和他们的五十三岁还远赴法国勤工俭学的革命母亲葛健豪,就是其中的突出代表。除了政治、军事、外交方面的杰出人物,科学、教育、文化方面的专家学者也不少。这自然包括书画艺术方面的人才。曾国藩、曾纪泽父子,在书画方面也具有很高的造诣。

以书画艺术而言,在北京,有中国当代著名版画家曾景初;曾任首都师范大学艺术系主任、著名国画家吴静波;在香港,有曾被联合国聘为文教委员、享誉国际的国画家曾厚熙;在南昌,有江西书画院名誉院长、集版画、水彩、国画于一身的谢牛;在贵阳,有长于国画人物画的黄天虎;在长沙,有油画家刘范国,长于国画山水画的黄定初;在深圳,有专画牡丹的曹明求等等。

而在双峰县内,花鸟画家王憨山蜚声海内外,作品选入当今中学生美术教材;年届八五的老书画家曾彩初,其墨竹有“湘竹第一”的美誉:还有众多的中青年书画家及书画爱好者,大都崭露头角,来势不凡。该县走马街镇,还被国家文化部正式命名为“全国农民书画之乡”。这样,双峰县的书画艺术,既有大家、大师,又有后起新秀,还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可谓蔚然大观。

人们说人杰地灵。我以为,造就伟大的沃壤,应该是历史,是文化。湖湘文化传统的“经世致用”,在双峰书画艺术中也得到了很好的继承和发扬。曾景初的版画,强烈地受着鲁迅倡导的新兴木刻的影响,其上个世纪三十、四十年代的作品,那种真实质朴的生活气息和鲜明的政治倾向,替人民呐喊,鞭笞反动统治的冲击力,显示了他高度的正义感和社会责任感。

对长期生活在基层的王憨山的花鸟画,却经历了一个像文坛发掘沈从文那样的认识过程。有幸的是,我们湖南没有重演江西黄秋园、四川陈子庄那样的悲剧,让王氏生前看到了世人对他和他作品的理解与推重。随着国家工业现代化的进程加快,读王憨山那扎根于农村亦可说是源于传统农业文明的画作,无疑是对民族历史和民族文化的一次深情回眸,是对故乡和童年的一次温情打量。其他各家的作品,或写祖国壮丽山河,或写人生多彩生活,皆多以形写神,赋神于形,神形兼备。

一个时代应有一个时代的文学艺术,一个时代也应有一个时代的文艺家。有传承,更要有创新。随着新世纪全球化时代的到来,各民族各地域的文学艺术,如何保持自己的独立性,如何抵御世界文化的趋同倾向等问题,已经摆在我们面前。要保持,要抵御,就要竞争。竞争需要实力,需要不断强化自己,才能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这也是“三个代表”中的“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的重大课题。

为此,我在欣赏双峰书画艺术的同时,也寄希望于双峰书画界,特别是后起新秀,放眼世界,勤练内功,厚积薄发,水滴石穿,在现有的良好的基础上,更上一层楼,努力不断地创作出无愧于我们伟大时代,无愧于我们伟大民族的好作品来。

是为序。

2003年5月于长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