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我还是《湖南日报》记者的时候,一天去湖南宾馆采访全省电影工作会议,恰巧碰上了《电影花丛》编辑罗少亚先生。他告诉我,他刚从在西安——延安举行的全国电影金鸡奖与百花奖双奖大会返同,并专程访问了西安电影制片厂导演郭阳庭和文学部编辑韩俊峰,他们说了根据我的同名中篇小说改编的电影《山道弯弯》拍摄过程中的花絮,那简直是一路绿灯,畅通无阻。他还告诉我《电影花丛》也准备全方位宣传这部影片,包括访郭导和对我的专访《他在生活的矿井里掘进》。我应他的要求当即编写了电影故事梗概,以小云的笔名发表在1982年第7期《电影花丛》上。这是我第一次接触和认识老罗,他给我诚恳友善、健谈而富文采的第一印象。稍后他又告诉了我读我的第一部长篇小说《风雨山中路》的感想,说是又重新回到那特别能战斗的队伍里,再一次经历那火热而迷惘还略带苦涩的煤矿生活;他曾在辽宁沈阳矿务局、铁法矿务局工作十四年,大半时间在《铁法矿工报》社担任记者编辑。我这才知道,我们有新闻、煤矿两段相似的经历。
老罗出身一个多子女农民家庭,父亲虽然在本村连续当了三十年的工分干部,家境比一般农家好一点,但毕竟供不起子女读大学。老罗好容易熬到贵州大学中文系毕业,无条件服从组织分配,去到遥远的关外矿山。刚过中秋,关外就寒气逼人,他不得不穿着一件开着白花的列宁装棉袄去单位报到。领导调侃说“来了一个穷光蛋”,便将他留在局党委宣传部,他又一回沾了穷的光,到矿山不久,他便被派到抚顺市委的“四清”工作队。在举世闻名的特大煤矿,他身临其境理解了辽宁这个重工业基地的厚重含义,也了解到矿工们曾在侵略者铁蹄下所经受的辛酸和苦难,切切实实地受到一次社会主义思想的教育。山东河北河南那些闯关东的人们,满怀希望来到乌金滚滚的千金寨,而残酷的现实却与他们的憧憬完全不同:“到了千金寨,就把铺盖卖;新的换旧的,旧的换麻袋。”那与南方农村截然不同的矿山生活给了他无穷无尽的新鲜感和乐趣,尤其是长期的记者生涯使他有机会熟悉矿山的方方面面。要不是后来的十年动乱搅乱了名列全国十大新建煤矿之一的铁法的前进步伐,也许老罗会在那里生根结果,成为矿工的贴心作家。
在湖南电影事业发展的高峰时期,少亚先生调到了湖南省电影公司工作,不久就担任副总经理,那是电影“一统天下”的所谓黄金时代。一部影片解禁出来,乡镇人民纷纷乘车坐船涌到县城看电影;城里的亲朋家里屋地上或街头露宿着乡下来的电影观众。十年间,老罗几乎跑遍了全省一百个县市和大部分拟建电影院的集镇,与他的同事们一起把湖南农村搞成放映单位之多仅次于四川,名列全国第二!以后,他又在城市电影的建设方面做出了努力;带领文明服务示范队伍走遍了全省主要电影院。由于企业管理工作繁忙,他中断了《改革家王安石》、《中世纪超人——沈括》的创作,只写点短篇散文和评定高级经济师所必需的企业管理论文。我离开新闻单位以后,我们的交往便少了。
据说,1976年初老罗从东北调回故乡,运回行李二吨多,总量超标不准报销运费咧。他邀请有关人员开箱查看,竟有一吨多按规定可以据实报销的书籍,人们笑谈调进个“书虫”。在辽阔的东北平原,煤矿大绞车的天轮昼夜不停地转动,老罗也在夜以继日地读书,因为他不时拾得红卫兵查抄扔掉的“四旧”。人入梦里,月行天边,他则黑夜闭门读“禁书”。那些年,人家在革文化的命,他炕上的书籍却不断增多。发点马列的,买点新出的,匿藏点“四旧”的,借点内部的。他从这些书友中认定,动乱不会长久;他自觉地充实自己的知识以备后用。在湖南省电影公司任职期间,出差多,会议多。他在工作之余,无论人家怎么邀请,他也难得参加娱乐活动,自闭客房夜读书。在家中,更是夜惜年华在书房。电影系统上下有个议论;无论是工作报告、学术讨论,老罗在经理人员中学问最深。
近从《三湘都市报》读到关于少亚先生写出四十五章七十多万字长篇小说《楚弦绝》的报道,唤起我对他的关注。从《湖南省文艺家名录》了解到,老罗是电影家协会会员,祁东县人,对家乡的祁剧有特别的情绪。在湘南那样的穷乡僻壤,农家子的学前时代,除了听鸟叫狗吠,观看在祠堂庙宇万年台为神佛生辰或还愿上的大戏便是唯一的高档娱乐了。鸡声茅店,月明星稀,穿着各式蟒袍玉带长靠短打、插着野鸡毛的戏剧人物出现在台上,或唱或跳,或哭或笑,或吼或叫,千百围观人众同时跟着戏剧故事和人物命运喜怒哀乐、升降沉浮,那是一个多么激动人心的场面呀。入学以后,音乐课教的也有祁剧唱段;课余饭后,老师们吹打弹唱的也是祁剧调门。在祁剧文化滋养下的孩子哪有不迷戏的;难怪湘南地区流行“唱不过祁阳”的话。《楚弦绝》写的就是作者极为熟悉而又精彩无比的往事,字里行间充满怀旧的乡恋和寻根意识。
祁剧是湖南地方大剧种之一,至今已有500多年历史。她盛行于湘南、桂北、赣南、粤北、闽西、黔东南,甚至远达新疆、香港。几百年来,无数祁剧艺人呕心沥血、历尽人间苦难而创造出众多栩栩如生的舞台形象和表演绝招,当时称雄一方或闻名全国,且代代相传,给亿万人带来激动和欢乐。她不仅为广大民众提供了喜闻乐见的精神食粮,而且对流行地区当地戏剧产生过巨大的影响,甚至有落地生根取而代之的史实。小说描写大舞台班和众多名班在湘南湘西和粤、桂、赣、闽钻山串乡的动人场景,祁剧与桂剧、湘昆、湘剧、辰河戏、潮剧、赣剧、高甲戏、流剧、京剧等剧种的交流或融合,尤其全方位描述了被戏剧史家称为戏剧活化石、而今已无法重上舞台的全本目连戏演出的全过程,不能不说弥足珍贵。《楚弦绝》可谓一部曲折动人有声有色的祁剧演义。据说,在我国东西南北数百种地方剧种中,独有祁剧、绍兴剧(鲁迅先生的《社戏》、《无常》、《女吊》等小说和散文写的就是他对《目连传》的“特别的嗜好”)、川剧等少数几种戏剧较完整地保留着明朝郑之珍杂剧《目连救母劝善戏文》的高腔原型,中国戏剧研究院与湖南戏剧研究所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组织祁剧老艺人进行抢救性发掘并录像留存于世。单就这一点,《楚弦绝》会受到戏剧界业内人士的十分看重。
这部小说更大的意义在于,它是一部二十世纪前半叶江南广大地区波澜壮阔的风云史、风情史。这五十年间,中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大变革,祁剧的命运也随着社会生活跌宕起伏。包括辛亥革命、南北混战、东征潮汕、农民运动与北伐战争、赣闽苏区与土地革命、南方抗日与西南剧展、衡宝战役等社会重大事件,都成了小说浓彩重墨涂写的背景。毛泽东、周恩来、彭德怀、瞿秋白、李伯钊、陈赓、叶剑英、田汉、欧阳子倩、西蒙诺夫,陆荣廷、陈炯明、蒋介石、张辉瓒、唐生智、李宗仁、白崇禧等著名历史人物在小说中风云际会,尤其使读者惊心动魄。
在众多的艺术形象中,少亚先生用幽默浪漫而又富有想象力的抒情笔调,描摹了伶人生角王、玉芙蓉、状元旦、谭叫天、生罗卜、地雷公、花中喜,班主杨福禄,英雄傅观音、苏子敬,名儒黄五先生,健讼伍江芸,县太爷陈轻驭,戏迷阚卜尼,恶棍胡布卓,叫化头穷不怕等可爱可敬或可憎的人的音容笑貌和命运,个性鲜明,富有传奇色彩而又真实可信。
少亚先生广泛搜集散见于湖南、江西、广西各处的零星资料,自费出差寻访年事已高散居各地越来越少的八旬以上的老艺人,亲自踏勘东安席宝田、唐生智故地。在占有充足素材的基础上构思写作,可谓穷二十年之功,绘半世纪风云。作者的意图之一,在于抗击漠视传统精华为落后、弃如敝屣、数典忘祖、妄自菲薄、虚无拜金的潮流,将还原故乡历史当成自己的责任。他认定在苦难人生中奋力创造的人性美和艺术美,会是后来难以企及的历史文化高峰;也懂得只有具体的细节和脉络才是历史最生动的再现,才能有效地告诉和震撼未来。老罗将自己几十年对社会人生的理解和积淀融入小说,厚积薄发,在深沉的社会内容中注入厚重的文化底蕴,可谓“瘐信文章老更成”啰。巍然营造像,长使邑人知,为抢救和保存地方民俗文化,竭力打造成能流传的史诗性作品;楚南风华留书中,她也是使外部世界了解湘南、提高来此实地旅游欲望的高品位力作。
少亚先生力图描写出醉人的湘南和五岭南北广大地区的地域特色和风土人情,充满土气息泥滋味,但又不拘谨和过于土实。潇湘旖旎风光、五岭奇峰异彩、瑶山原始古朴、湘西强悍野性、洪江古商城和巨无霸、漓江柳江山歌、赣南苏区路不拾遗、武夷山石埋优伶、潮梅汕和韶关戏迷、武昌洲码头戏台……巨人伟绩,凡人小事,宏其旨,异其想,夸其表,活色生香,乡音土谈,土到极致,雅到极致。典型的南方风情小说《楚弦绝》,情节曲折,知识丰富,趣味极烈,雅俗共赏,我有一读为快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