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敲门声。来者似曾相识,我微微有些意外,投以询问的目光。果然,他说:“谭主席,我们并未见过面,我知道您,您一定不认识我。”我点点头,纠正说:“我也认识你,邵阳市文化局的老局长,诗写得漂亮,散文也写得挺好,这次找我有什么事吗?”他从提袋里捧出一迭书稿,说:“邵阳人,刘宝田。作家出版社为我出一部散文随笔集,缺一篇序,想来想去,只有请您。”说着,把书稿放到我的案前。
我看了看,书稿已是清样,设计好的封面告诉我,书名叫《生命·智慧·艺术》。但我很为难。
写序,无非是写其人,或者写其文。其人,略有所闻,写诗,写散文,写剧本,曾是邵阳市作协副主席,文化局长,还是省五届文联理事吧。就知道这么多!但多年来我们竟未单独晤面!说是我对下面的作家不够关心嘛,好像有那么一点点,又好像不是这么回事。那么,是埋头于要干的事,不乐意或不擅于与人交往了!是的,在生活的河流里浮沉,在俗世的漩涡里冲突,要做成一点事,不孜孜埋头是不行的。也许,这样与文艺圈中的朋友,特别是异地文艺圈中的朋友就交往甚少了。于是,我们这才是第一次见面。其文呢,这么厚厚的一本,三十几万字吧,要认真看来,又谈何容易!马马虎虎应付一下,又不合我为人做事的习惯。我跟他谈到这层意思,说今年以来,请我写序的就有好几十部作品。他微笑,说名人嘛,名人有名人的难处!我摇摇头说,还有的人出书,序言标名赫然是我,而我见了大吃一惊,我什么时候写过这序?他奇怪:竟有人这么做。您可以申明不承认!我苦笑,感到好为难。他说,是啊,不但难,您还很忙,但还是要请您批评。我是诚心诚意来的,你看,我半点礼物都没带!他把没带礼物与诚心诚意联在一起。冲着他炎炎酷暑跑到长沙来,冲着他什么礼物都没带,冲着我们的精神中似乎有那么一种共通的东西,我不能拒绝他。于是,我答应了他。
翻阅《生命·智慧·艺术》,我们会随着作品感知广阔的生活层面。《都市情怀》一辑,展现了都市生活的五光十色,斑驳迷离,揭示了都市生活的种种误区,探索种种误区之后深层的人文因素和社会因素,常会使人掩卷而思。《人生与酒》一辑,则因酒而发,写酒与夜生活,酒与当代民谣,酒与诗的缘结,酒与对联的雅趣,酒与军旅,酒与美人,洋酒潮涌的忧喜,酒与酒器,酒与药物,涉及古今俗生活、雅生活的诸多层面,常引动人终篇为快。而《往事如烟》一辑,作者撷取自己人生旅程中一个个刻骨铭心的故事,一道道永不磨灭的风景,娓娓道来,既展示了个人生命的轨迹,更让人重睹几十年间社会变迁的一幅风俗画、风情画,叫人时而颔首,时而浩叹,终篇而久久同味。其中《难忘那一本书》、《书的故事》二篇,就让人深深品味到那一场文化浩劫的愚昧和可笑,让人具体感知到文明的魅力和进步的不可阻遏。
在翻阅的过程中,我发现作者很少甚至拒绝对生活进行浮光掠影的描绘,对事件进行慷慨激昂的评点,而是对迎面而来的滚滚红尘,冷静地进行深层的人文思索。这种思索,随手可以捡拾许多的篇章。而集中体现在《人生感悟》和《生命之思》两辑之中。在《人生感悟》中,作者对人类的种种心态和生态进行了艺术性的深层探索和剖析,其独到的视角和见解常常很禅,很哲学,令读者把目光投向人生的纵深:
“孤独属于敏感而聪慧的心灵。白痴不会孤独。生长孤独的土壤,是人类感情和智慧这两个对立的基因。感情越深入,人类获得越深层次的体验,智慧越发达,人类获得越高层次的成就。体验越深,成就越高,达到的人越少。于是孤独产生,深邃而旷远的孤独,属于感情和智慧极致的拥有者……孤独有时还是一种醒悟,十年面壁,一朝奋起。有时又是一种积累,十年磨剑,一朝虹霓。当然,它有时也是一种危险,若不是因诚实而充实,而是因空虚和无聊,就会精神苍白心灵脆弱,如不自拔而痛苦绝望,就可能陷堕尼采式的癫狂迷乱,凡高式的割身自残,甚至叶赛宁、三毛、顾诚式的走向寂灭之城。”
——《钟爱孤独》
作者的这种思索之果,在集中随时可以采摘。在《营造高地》一文中,作者开篇明义:“历经成败得失,绝尝苦乐悲欢,人的一生都在营造两片高地:事业的高地和精神的高地。”在剖析两片高地的情状之后,作者断言:“不管是否意识到,有意还是无意,我们都在向着两片领地前行。”《生命之思》则是一串研究“生活艺术,生命美学”的诗意短文,探索智慧地生存、美丽地生活的哲学奥秘,读之常令人会心微笑。在《陶冶平淡》中,作者说:“人生大多数是平淡无奇的,精彩辉煌伟大的人生大多数时候也是平淡无奇的”,因此要“学会善待每一个平淡的日子”,“学会善待每一件平淡的事情”,“把每一个平淡的日子陶冶成一段金线,把每一件细微的事情陶冶成一颗珍珠,把人生陶冶成金线贯串的一串珍珠,熠熠闪光。”关于失落,不少人害怕,不少人同情,但作者说:
“其实,失落感是一种十分正常的心态。清晨,我们获得今天;夜晚,我们失落今天。年少,我们拥有青春;成年,我们失落青春。生命的过程,就是不断获取和失落的过程……拥有的不会长久,失落的就让它失落,重要的是要有一份真正属于自己的拥有。”
——《坦然失落》
读到这里,我觉得诗人杨伯己在《刘宝田的沉思》一文中,说得确有道理:“他似乎总在沉思”,“他是位锁眉沉思、底蕴深厚、思想活跃的诗人。”
我感兴趣的是,作者为什么注目于关于生命的思索?在《艺术情思》一辑中,我读到了宝田评李青松六行诗《世纪末的最后执著》。其中有这样一段话:
“现代生活商潮弥天,铜臭熏地。声色犬马翘足台前,神圣庄严屏声台后。真正的诗与诗人,已成稀世之物。”
“茫茫苍穹,渺渺大地,深深碧落,诗人的灵魂在飞升,漂泊,追寻精神的家园。日暮乡关何处是?青牛出关。庄生化蝶。佛。道。儒。圣。神仙。鬼怪。耶和华。耶稣。终极。绝对精神。尼采癫狂。凡高自残。三毛毁弃。天地悠悠,怆然涕下!自有人类以来,多少灵魂为求索这个归宿而备受熬煎。”
我想,这也许与宝田关注人类的心态和生态不无关系吧!通阅这个集子,我感到还有一个明显的特点:宝田在进行艺术探索的时候,是一个专题一个专题开掘的。研究人类的心态和生态,一口气留下近50篇文章。《夜生活闲话》是关于当代夜生活的全面展示;《都市情怀》则让读者领略当代都市多侧面的风情,多视角的剖析:写酒,如前所述,则是尽量囊括有关酒的各个层面的生活。我是矿工出身,知道采矿必须一个巷道一个巷道掘进,才能采得好矿,富矿。如果这里挖一锄,那里掘一铲,没有形成巷道,即使获取,也是零零碎碎。看来,宝田深知这个道理,总是在生活的矿山里,一个一个巷道地掘进,所以时时有一些闪闪发光的东西。
阅完全集,而我觉得宝田长于哲理性的思辨,似乎拙于形象性的感染。但其文字,又常常形象、机智而富情趣。我真不知这是他的弱点呢,还是他的优势。也许正是因为这一点,才突出了他深沉思辨的特点。
我于宝田此前并不熟悉,本序权当对我信任的酬谢,一家之言而已!
2004年8月5日